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02

第2章 千古儒圣孔子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度腐朽衰败向封建地主制转变的时期。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不断发生。他的儒学产生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社会由禅让到父传子的家天下,历经三代至春秋的社会政治伦理的理论概括,是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由乱而治的理论指导。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应鲁大夫之请,返回鲁国。此时,孔子率弟子出外游历宋、卫、陈、楚、蔡等国已有14年之久。孔子虽然满怀复兴周礼、改良时政的政治抱负,却没有一个诸侯愿意重用他。孔子返回鲁国不久,鲁哀公、季康曾先后问政于孔子,但最终没有重新启用。孔子眼见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施展,于是转而致力于著述与讲学,以求得自己的理想、思想、学识传播于后世。

孔子无甚政绩却享有“素王”之称。他门下有弟子三千,六艺皆通者七十二人。这批门徒多为当世的杰出人才,最出色的有颜回、子路、子贡、宰予等。有一次,楚昭王想给孔子封地拜官,他的宰相子西阻止他说:“大王自认为手下的宰相有没有比得上颜回的?”昭王说没有。子西又问,那么大王的将军有没有比得上子路的呢?昭王又说没有。子西又问他有没有像子贡这样的外交官,宰予这样的执事官,昭王经过子西这番提醒,才发现要是引进孔子这样的人才,恐怕要连自己的宝座都保不住,于是最终改变了主意。

一次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扩充军备,人民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里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在这两项里该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没有粮食,虽然会饿死,但自古以来,人都会死的。如果没有了人民对国家的信任这一项,也就失去了立国之本了。”

孔子的成就主要是在教育和哲学领域以及政治思想上。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汉代的董仲舒说服当时的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孔子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古儒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