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01

第1章 老子与《道德经》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蕴蓄磨砺期。在那个现实生活相对混乱动荡、思想领域却极其活跃繁荣的年代,流传至今的中国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时的诸子百家可谓是这种精粹孕育成形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想百川汇流、冲激跌宕的时代现象。老子作《道德经》,创道家学派,开文化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

老子(约前570~前470),姓李,名耳,《庄子》称他为老聃,楚国苦县(今涡阳县)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从师于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官。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研读《尚书》的时期是他思想发展的成熟期。当时老子声名鹊起,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讨教。据说孔子就专程前往洛邑向李耳问礼。他们在庙堂阶前看到一尊“三缄其口”的金人,孔子问他,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个人等到他的骨头都已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尚存。况且作为一个君子,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出而为仕,否则就随遇而安。会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货物藏得很严密,仿佛一无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钝。去掉你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态与过多的志向,这些对你有益无害。

孔子离去后,对自己的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翔;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动;兽,我知道它能奔跑。能奔跑的兽我可以用网去捕捉它,能游的鱼可以用钓绳去钓,能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风云飞上天呢?我今天见到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样。”

本来,老子的思想已开始向隐居修养、追求无名发展,恰好此时周王室的一场内乱又使他得以由仕途中解脱。周王室发生内乱,景王崩,王子朝叛变,在守藏室中带走了大批的周朝典籍逃奔到楚国。此事波及到李耳,李耳于是辞去守藏室史官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令尹喜请求道:“先生要隐居了,请尽力写一部书吧。”于是老子写了一部书,这就是《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集中于《道德经》,这是他唯一的传世之作,书中所述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他用“道”来概括宇宙万物的生成与演变——道是客观自然规律,又具有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他提出“反者道之动”,指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意识到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并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他还主张“柔弱胜刚强”。他教导后世应“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名无欲,使夫智者所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他热爱和平,反对无谓的战争。他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者多,是以饥。”并奉劝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谈宇宙,谈人生,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