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16

第16章 施耐庵与《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具有豪放粗犷的阳刚美和崇高美。这种美学风格对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不限于文学的范围。几百年来,《水浒传》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直接推动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对后世小说、戏剧有较大影响,到今天水浒故事仍然是戏剧剧目中的重要内容。

施耐庵(约1296~1370),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原籍江苏兴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贫寒。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童年时随父至苏州。13岁时在苏州附近的浒墅关读书。29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在山东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施耐庵35岁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尹。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

张士诚农民起义队伍占据苏州以后,施耐庵投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多起义军首领。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部,遂居在常熟河阳山和江阴祝塘一带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为避祸只得离开苏州,在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

《水浒传》书成后,民间广为传阅。朱元璋看到此书后很生气,很快施耐庵被捉,关进刑部天牢。后来在刘基的帮助下,托病就医被释放,由其弟子罗贯中接到淮安暂住养病,并继续整理《水浒传》。不久施耐庵去世,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兴化白驹场施家桥。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抗日民主政权将施耐庵墓整修并立碑保护至今。

施耐庵平时最痛恨偷鸡摸狗的人,因而他在写《水浒传》里的时迁时,开始曾把这个绰号叫鼓上蚤的地贼星,写得既可恶,又没甚武艺,后来虽经多次苦心修改,都没能把时迁写好,连他自己看着也不满意。

有一次,他正坐在窗下苦思冥想,突然发现老母鸡不见了。施耐庵觉得这事蹊跷。他跑出门一望,原来是东庄的李大。他便喊了声“李大”!李大作贼心虚,见施耐庵喊他,吓得“扑咚”往地上一跪,连声求饶。

施耐庵问他为什么偷鸡,李大说:“我有90岁的瞎老母亲,已3天没得一粒米下肚了,不得已才做了这种下贱事,真对不起先生。”施耐庵对李大很同情,并对李大说:“我有二两银子用红布包了放在房间里的大梁上,你今晚如能偷到,偷鸡的事恕你无罪,银子也送给你拿回家奉养老母,不过今后可别再干这种营生了。”

李大不知道施耐庵叫他偷银子是有用意的。原来施耐庵写时迁盗徐宁的传家宝,写来写去都不像,他宁愿用二两银子买个见识。

晚上,施耐庵的老婆把房门和窗户关得严严实实的,睡在床上灯也不敢熄,两眼死盯住梁上的红布包。这时李大已躲在房间里的衣柜后头了。她眼睁睁地一直看到半夜,实在困了,便打了个盹。施耐庵有心观察,还没有睡觉,他先听到几声老鼠叫,又见李大像只跳蚤似地往梁上一蹿,把银子偷走了,空红布包还是在梁上。

第二天天亮了,他老婆发现银子已经偷走了。施耐庵叫李大把银子拿回家去奉养老母,李大怎么也不肯要。施耐庵没法,在第二天大早,又派人送了两斗米到李大家。据说,打这次以后李大便做起了小本买卖,再也没干那偷窃的事。

施耐庵随即把《水浒传》中有关写时迁的章节全部撕掉了,重新写了一遍,鼓上蚤时迁就是取的李大的原形。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语言,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许多地方都维妙维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写景、状物、叙事、表情,极为灵动传神。《水浒传》叙事,善于白描,简洁明快,没有滞拙的叙事和冗长繁琐的景物描写。偶有写景文字,又极精彩。他的人物语言的性格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人物的语言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对其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教养而形成的思想习惯有时也能准确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