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17

第17章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

罗贯中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他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

罗贯中成年后即离开故乡,外出漫游。他先在晋中和晋东南地区了解、收集关于五代时期梁晋交战的故事和传说,后离开山西到冀、鲁、豫交界的大名府、河南卫辉府、怀庆府、开封府、山东临清、东平一带活动,为他的小说创作收集素材。约1350年前后,罗贯中沿运河南下到了杭州曾创作了三个剧本。1353年,罗贯中投身张士诚起义军,结识了正在酝酿创作《江湖侠客传》(《水浒传》的底本原名)的施耐庵,并拜其为师。1363年,因张士诚拒绝部下劝谏,施耐庵等有识之士纷纷离去。罗贯中也经杭州到淳安等地考察了解当年方腊起义的遗迹。这之后的一个时期,他的足迹遍及江、浙、赣、皖四省广大地区,搜集三国时期东吴方面一些重要人物的故事传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施耐庵在淮安逝世。此后,罗贯中离别了客居20多年的江南,带着未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施耐庵未竟的《江湖侠客传》书稿返回北方。他先取道汤阴县,凭吊了民族英雄岳飞,又来到与汤阴毗邻的浚县西北。他看到了黑山之麓,淇水之畔的许家沟背山依水,山青水秀,风景幽美,便在此隐居下来继续进行小说创作。在这里终于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全传》两部不朽之作。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他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章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司马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