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124

第124章 历史悠久的泥塑

泥塑由于不能耐久,尚未发现很久以前的出土泥塑。但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制小狗、小鸡、小猪、小人等,可以证明早在约7000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有泥塑了。泥塑在我国分布很广,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从陕西、甘肃到海南岛,从山东到西藏,各地都有制作泥塑的作坊。陕西、河南的泥塑风格粗拙憨稚,苏州、无锡的泥塑风格精细灵巧,福建泉州的泥塑以佛教色彩浓郁见长,玉田泥塑则以品色敷彩、装饰和绘画结合的技艺而与众不同。

凤翔彩塑历史悠久,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部分是江西老俵,后落户为农。他们都会制陶手艺,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品,久而久之不断加工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由于黄土地特有的四季分明的特点,这里的人们一年四季有一半的时间和泥土为伴。凤翔泥塑采用当地独有的白土作坯,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在农闲时或农忙时的夜晚休息为之。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在孩子过生日、年轻人结婚时,是最好的礼物。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张明山的泥人,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有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有正面人物,还有反面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例如他塑造的《蒋门神》,就非常传神。蒋门神像通高只有11厘米,人头不过蚕豆大小,却是有个性而令人可憎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见这个流氓恶棍,双手背在身后,蛮横地腆着肚皮,一副霸悍相,他如同一头狰狞的怪兽,随时随地都可能向人施发狂暴。青筋露起的脖颈,满面杀气的面孔。眉目上挑,嘴角下撇,把一个恶霸刻画得淋漓尽致。泥人张对反面人物的刻画,表现了对恶势力的揭露和抨击。这个蒋门神不是肖像写生,但造形比较准确,塑法娴熟有力,充分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写实能力。泥人张善于在泥塑中运用绘画技巧,使泥塑单纯雅致,富于装饰趣味,作品透出一种明快清新的气息,也表现了弃恶扬善的道德意义。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产生的时间很早,现在已无从可知其确切时间了。在这里,一到农闲季节,几乎家家都作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每逢过年,在庙会和集市上,人们托个盘子,盘子里放着自己做的泥人到处叫卖,这也是农家的一份收入。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钱等姓的专业作坊。彩塑师王春林制作五盘泥孩儿进献,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赞赏。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这也是惠山泥人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惠山有作坊、店铺四十多家,专业匠师30多人。在慈禧太后60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匠人特别重视彩绘,有所谓“三个坯子七分画”之说。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

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做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受。泥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