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历很好的人实在很多,但都缺乏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那就是善于抓住机遇。
——盛田昭夫
焦点问题再现
林海涵从电器自动化专业毕业,进了一家合资电器制造公司做产品研发,公司生产一些工业专用的电器,因为技术垄断,没什么竞争对手,经济效益非常好。
林海涵在研发部待了整整6年。后来林海涵买了房子。每天路上来回不少于3小时的奔波,让林海涵疲于奔命。林海涵第一次觉得上班太远也可以是换工作的理由;另一方面,林海涵不想搞纯技术了,想转型做市场工作。虽然林海涵从来没有从事过营销领域的工作,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但林海涵还是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林海涵日常的工作里有一块是和零配件供应商打交道,从技术层面考虑国产化,降低生产成本,把好质量关。林海涵性格比较外向,在部门里,比较多地承担起了这一块儿的工作,而且一直做得不错。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公司新调入市场部门的经理潘震。潘震即将走马上任,期望带些贴心的新人来培养成嫡系。真是一拍即合,林海涵立刻投奔了潘震,市场销售部因为设在市中心,林海涵可以不用起早摸黑赶班车了。
新的工作并不像林海涵想的那样有挑战性。因为公司的产品一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林海涵的工作内容就是跟区域销售商们打打电话,汇总他们的想法。此外推出新产品的时候编写用户使用手册。在一个技术部门出身的技术人员看来,这简直是光拿钱不干活,根本没有做任何有实际意义的事。
有一段时间,林海涵曾经想做一点实事。比如在全国范围内走访一次客户。这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暂时看不到实际收益的工作。但林海涵有决心完成,并且在林海涵看来,潘震应该明白这是一个做实事、出成绩的机会。但是,林海涵错了,潘震根本不关心这个有长远价值的项目,潘震关心的是怎么拍好领导的马屁,求得更好升迁和调动。
终于,林海涵开始想到了跳槽,一家外资老板想要在苏州开个厂,要找一名厂长。老板约翰·戈尔迪是一个美国人。林海涵的语言能力比较好,大家谈得挺热烈。约翰·戈尔迪仔细地了解了林海涵从事的工作。最后约翰·戈尔迪告诉林海涵,这个厂长拥有的只是一张图纸,林海涵需要从找场地开始所有的创建工作,做不到的话,就自动辞职。至于薪水,并不如想象得高,只是林海涵现在工资的两倍。
这是个让林海涵胆怯的挑战,林海涵害怕失去现在这份也算优厚且非常稳定的工作。后来,听猎头朋友说,约翰·戈尔迪选择了一个曾经在某生产厂做过厂长的35岁的候选人。其实,一开始,那个人的条件比林海涵都更合适,但是约翰·戈尔迪也寄希望于林海涵的年轻和外资大公司的工作经验,而林海涵没有表现出他希望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
林海涵认真分析了一下现在公司的发展方向: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这个行业的进入者越来越多,将来销售和售后都会是公司倾斜的方向。特别是售后的技术支持将是很紧缺的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很强的技术背景。可以是林海涵的发展方向。但是,林海涵还是很不舍得市场工作。一年多来,林海涵买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也有很多想法,只是没有机会实践。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海涵告诉我,如果上天再给林海涵一次机会,林海涵一定会接受约翰·戈尔迪:“我愿意!我愿意成为一个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不管怎么说,约翰·戈尔迪愿意给我最后的机会,说明我的综合素质不差。”
症状分析
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决策果断的员工才能抓住。但是,机遇出现的概率并不如人们所愿,而且很少赋予那些没有准备的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必须面向市场参与积极的竞争,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职场如战场瞬息万变,及时抓住机遇就意味着成功,否则只能是失败。于是,正如俗谚所说:“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的机会。等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错失了从后窗进来的机会。”由,此可见,是否能抓住机遇,创造成功,就在于领导者是否能在时机成熟之时,当机立断,果断做出决策。
机遇并不是运气,而是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预测和分析出来的结果,并且他们必须以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据作科学的判断。“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作为一名企业的合格员工,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如果你在时机到来时便识别它,同时果断出击,那么,幸运之神便会垂青于你。
机遇总是在计划中捕捉到的,只有有计划意识的人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案例: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北方工业资本家战胜了南方种植园主,但林肯总统被刺身亡。正当人们一片哗然,不知所措时,后来的钢铁巨头卡耐基却看到了机遇:战争的结束必将引发经济的复苏,而经济建设对于钢铁的需求量必会与日俱增。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辞去铁路部门报酬优厚的工作,合并由他主持的两个钢铁公司——都市钢铁公司和巨人钢铁公司,从而创立了联合制铁公司。上天赋子了卡耐基绝对好的机会,数十年之后,联合制铁公司成为了钢铁集团,获取了巨额利润。而卡耐基的成功则与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做出决策息息相关。
有人曾把机遇误称为运气,但不管称谓如何,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善于利用机遇,果断出击总比怨天尤人、犹豫不决更为有益。果断出击、绝不拖延是成功人士的作风,而被动出击、犹豫不决则是平庸之辈的共性。
当你仔细研究完这两种人的行为,便会发现一个成功秘诀: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率先抓住机会不断做事的人,而被动的人则都是不做事的人,只会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后失去机遇,必会在残酷而又激烈的竞争中带领员工见缝插针,为企业创造辉煌的业绩。“见缝插针”在商业领域里一直是许多精明人士信奉的成功之道。其实质就是抓住时机,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果断采取行动,达到预期目的。
机遇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机遇、信息稍纵即逝,当机立断是一个优秀经理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笔者多次强调:“资历很好的人实在很多,但都缺乏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那就是善于抓住机遇。”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每个企业经理都能做到这一点。有些员工往往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当断不断,错失战机。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例子:项羽当年在历史出现转机时,即优柔寡断,又刚愎自用,没能把握住千载难逢的良机,结果遗恨千古,饮剑乌江;李世民则当机立断,遂成一代霸业,开拓了前无古人的“贞观之治”。这便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有名的典故“鸿门宴”与“玄武门之变”。一念之差,相去千里。
实际上,员工的任何决策都是在已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作出的,根本不存在各种条件都一清二楚,对结果也一目了然的决策。经理只有在日后才能判断当初的决策明智与否。
诊断处方
机遇并不等于成功,还要靠员工现实的努力。如果员工只有先知的预测能力,那么他是不会成功的。为此,机遇有时如一闪即逝的流星,见“缝”如不果敢地“插”针,就如“机遇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了。那么优秀员工该怎么做呢?
①需要有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去发现和识别机遇。这样,员工就要时时注意到自己周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认真思考外部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其目的也就是寻“缝”之所在。
②要善于“插”。一旦发现机遇,就必须抓紧时间,立刻采取行动,把“针”插入“缝”中,才不至于贻误时机。如果犹豫、观望而不主动出击,机遇就会悄然流逝,后悔莫及。
③要相机行事,果断应变。当好机会出现在眼前时,要敢于抓住,及时扭转航向,见风使舵。当坏的消息传到时,要敢于甩手抛弃。
确实,机会可遇不可求,一个人如果错过了机遇,将会终生后悔;而抓住了机遇,则会改变他的一生。
数年前,张林还是某公司的门卫值班人员,每天三班轮值,把守着企业:的大门。工作不但枯燥无味,而且收入是企业里最低的。某日,公司决定举办一次征文活动,内容是关于企业管理方面。张林向来就喜欢爬格子,平时偶尔也会写些短文投给报社,竟也能得到采用。这次公司举办的征文活动,不少人都鼓励张林一定不能错过这一机会,于是张林下足功夫,将自己对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看法写了篇征文交上去。想不到,这篇征文竟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并被评为一等奖。在颁奖讲评会上,评委们对张林的这篇文章褒扬有加,有的人还说,让这样的人当门卫是大材小用。果然过后不久,张林被调到宣传部门,负责公司内部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些年来,张林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积极向各种媒介投稿,累计被采用的稿件近千篇,并连续几年被报刊评为积极通讯员。
一些人见张林从一个普通的门卫值班人员,一下子被提拔到公司管理人员的位置上,很是羡慕。其实,张林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自己很好地把握住了机遇,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一个人,就算他身怀绝技,如果在某种合适的场合中错过了表现自己的机会,终究也是没有人赏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