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百年老店之死
10696800000001

第1章 脸上麻子成就了百年字号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深谙品牌经营之道的王麻子剪刀创始人根本不会想到,300年之后,曾经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王麻子”,竟然被汹涌澎湃的市场竞争浪潮吞没了!

清朝初期的顺治年间,北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多了一个经营火镰、剪刀、菜刀、烟袋、火纸和针线等日用品的地摊。没有人知道地摊主人的名字,只知道这位小伙子来自山西,脸上长满麻子。可能是由于这位小伙子性格比较随和,因此顾客及同行都叫他“王麻子”。“王麻子”头脑灵活,能说会道,小生意越做越火,后来干脆租了一家店铺,取名“刀顺号”。

当初,“刀顺号”并不制作剪刀,全靠从民间剪刀作坊进货。为保证质量,王麻子亲自下去选货,按照“三看、两试”的程序对货物进行严格筛选。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凡经不起“三看、两试”的一律不收。只有质量上乘的剪刀才能摆到“刀顺号”的柜台上,因此这个杂货铺的剪刀以质量可靠而远近闻名。不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客商,都愿意来“刀顺号”购买剪刀。时间一长,人们忘了“刀顺号”这个最初的名称,都称货铺为“王麻子刀剪铺”。

也许王麻子当初并没想到,自己脸上的几颗麻子,竟然成了延续三百多年的老店招牌。

王麻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接办杂货铺,后传至孙辈。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杂货铺摘掉“刀顺号”,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并且重新规划了经营范围,改以经营剪刀为主。此时的王麻子剪刀铺虽然店铺后还带家眷,但是前柜已雇有伙计、学徒四五个人。

也许是继承了王麻子善于经营的遗传因素,在那个时代,王麻子的后代已经预感到“品牌效应”的优势,因此在所销售的剪刀上都镌刻上“王麻子”三个字作为标志。

为了扩大宣传,增加销量,王麻子剪刀铺不仅在门市上售货,还派“销售人员”走街串巷、赴庙会、下农村。同时,王麻子剪刀铺卖出的剪刀都装在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里,上边清清楚楚写道:“如在一年之内,发生剪刀锛刃、卷刃等质量问题,包换包退。”这个店铺许下的并不是空头支票,即使有超过一年损坏而要求退换的也照样办理。

在这种“以诚经商,以质取胜”的经营方式下,三代王麻子剪刀铺门庭若市,顾客如流,日渐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