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百年前。有一天,一个年迈的乡下医生驾马车到了一个镇上,他把马拴住,一声不响地从后门溜进一家药房,和药房一位年轻的药剂师悄悄地谈一笔生意。
在药品柜后面,这位老医生和药剂师谈了足足一个多钟头,后来医生走出房子了,年轻人跟着医生走向二轮轻便单座的马车,拿回来一个老式的铜壶,一片木制橹状的大木板(用来搅动壶里的东西)。
年轻人检查那只铜壶后,把手伸入贴身的袋里,取了一沓钞票交给老医生。这沓钞票是年轻人全部的积蓄——五百美元。
而老医生交给年轻人的是一张写着秘密方程式的小纸条。
铜壶里面有一种可以令人生津解渴的饮料,而它的制造方程式就写在老医生交给年轻人的那一张纸上面,这方程式是老医生多年的研究结晶。
年轻人对老医生的创意有极大的信心,相信其可以成为受人欢迎的产品,于是他倾其一生的积蓄,将这个创意买下来。
没多久。年轻的药剂师将这种秘密成分加进这古老的铜壶的饮料里,他这一个创意,令铜壶里的饮品甘美无比,亦难以模仿。
因为老医生的创意,年轻药剂师的创新,这个古铜壶就如同阿拉丁神灯一般。有无法数不胜数的金子流出,历经百年不衰。
这个铜壶里的饮料就是你一定饮过不知多少瓶的可口可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可口可乐。一个人的创造活动,总是在产生和形成创造欲望以后才能进行的。
所有的新思想,归根结蒂,都是借鉴于旧思想的,都是在旧思想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东西,把它们结合起来或进行修改。如果是偶然做成的,人们会说你运气好:如果是计划地做成,人们便说你有创造性。
在创造活动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人在科学、技术或文艺创作中,某些新的概念、新的设想、新的人物形象会突然产生。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灵感"。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说:"灵感,是人在科学或文艺创作的高潮中,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它不是逻辑思维,也不是形象思维,这后两种思维持续时间都很长,以至于让人废寝忘食。而灵感却为时极短,几秒钟,一秒钟而已。"
那么,灵感是不是完全不可控制呢?
不是。肯定不是。钱学森教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的苦苦思索来做其准备的。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是一种思维。"
既然灵感不是天生的,是一种思维,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学会捕捉灵感呢?具体如下:
1.抓住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
灵感往往在经过长期紧张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下产生,比如在散步时,或者是上下班的路上,或者是赏花、钓鱼、听音乐时。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孑抓住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
2.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按照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往往容易使思路闭塞和思想僵化。这时,可暂时把问题搁在一边,就可以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3.随时带纸和笔灵感的出现总是突然的,出人意料的。为了及时捕捉灵感,就要在灵感出现的时候立即记录下来,是好的方法是随身带着纸和笔。
4.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
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都能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影响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心胸开阔、乐观的情绪容易使人浮想联翩,创造性思维活跃。灵感往往会这时光顾。
当然了,灵感只解决契机(指一事物转化他事物的关键)。要想有创造性成果,孩子还要在契机到来之后,经过艰苦奋斗方可成功。个性悟语
一切的成就,一切财富,都源于创造的理念。它是一切财富的起源,它是想象力的产品,孩子要想明白想象力在自我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