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10694400000037

第37章 诸葛亮教子:俭以养德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慕先贤”,立“高远之志”

诸葛亮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为蜀国的统一、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父亲。

诸葛亮早年无子,哥哥诸葛瑾把次子诸葛乔过继给了他。后来,诸葛乔娶了皇家之女,成为驸马都尉。这时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诸葛乔是他唯一的继子,本可以让他像一般贵族子弟一样安享尊荣富贵。不过诸葛亮没这样做,而是把他带到汉中北伐前线随军锻炼,过艰苦生活。诸葛亮让他和其他将领的子弟一起,跋涉于崇山峻岭之中,押解军需物资。为这事,诸葛亮还专门给诸葛瑾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诸葛乔本可以回成都去,但现在许多将领的子弟都在押运军需物资,应该让他和大家同甘共苦,所以我命令他带领五六百名兵卒和众位将领的子弟一道在山谷中押送物资。”

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对自己的儿子非常喜爱,但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诸葛亮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他说:“瞻今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

为了使儿子树立远大志向,积极进取,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诸葛亮特意写了《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就要好好学习;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远大志向,不能懒惰怠慢,不能贪图安逸。否则,年龄随着光阴迅速过去,意志随着时间逐渐消磨,到头来就会像黄叶枯落一样没有用处,悲伤地守着穷家混日子,后悔也来不及了。

诸葛亮既注意教育儿子树立志向,刻苦学习,发奋成才,又注意从生活小事上严格要求。一些青少年容易放纵自己,酗酒贪杯,甚至因此闹事或造成种种不幸。为防止儿子出现这种问题,诸葛亮写了《又诫子书》:“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他告诉儿子,喝酒的目的是合乎礼节,交流感情,使身体舒畅,回复本来的性情。要注意节制,不要喝得酩酊大醉,不要达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由于诸葛亮出仕后大部分时间都征战在外,国事频繁的他不可能像平常父母一样整日对子女耳提面命,但这并不表示他就对儿女疏于管教,他经常在书信中语重心长地对子女进行劝诫,从治学之规、立身之道到待人接物、约制酒量,要言不烦、周密全面。他教育子女要将修身和追求自我价值作为人生的首要准则。当年他躬耕隆中时便立下管、乐之志,联系自身他深知志向对人的巨大指导作用,于是他要求子女“慕先贤”,立“高远之志”,不能懒惰怠慢,不能贪图安逸。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这些引人向上的经验之谈对于子女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正己教人

诸葛亮在循循善诱的言传之外,更注重“正己教人”,即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熏陶自己的子女。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言必信、行必果”,以身作则、刚正不阿。在潜移默化之中,子女们无形之中养成了一种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诸葛亮贵为蜀相,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却不愿去封妻荫子,反而“自讨苦吃”,将儿子派往深山峡谷中艰苦劳作。他强调“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决不利用自己身居高位来增置私产,好让子女坐享其成。他不贫不奢、家风淡泊,在历史上早有记载。

他不偏不袒、绝无溺爱,知道侄儿诸葛恪难当大任,主动要求将他调离,这些鞭策只为子女能够早日成才,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示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不要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细碎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但“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自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坚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决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要求外甥生活俭朴一点,还是为了使他们更有理想,能成为一个对国家社稷有用的人。他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报,诸葛瞻父子尽忠报国、战死绵竹,他未辱父风,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教诲。而诸葛怀终身不仕司马、之死靡它。

由于家教严格,诸葛亮的两个孙子——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诸葛京也很有出息。诸葛尚在绵竹和父亲诸葛瞻一起为国壮烈殉难。诸葛京随才署吏,先为县令,晋尚书仆射山涛说他“治自复有称”,认为应该提升。诸葛京靠自己的能力,官至江州刺史。他们都不辱诸葛一门家风。

俭以养德

《诫子书》中,诸葛亮认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就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活俭朴,是涵养道德的重要条件。《诫子书》的内容,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解析:

第一,“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

第二,“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有纪律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第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

第四,“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第五,“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第六,“淫漫则不能励精”。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掌握要点。信息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1800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样不谋而合。

第七,“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治性”。

第八,“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不可以被管理,每天24小时,不多也不少,唯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86字,精简地传递了具体深刻的信息。这些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长篇大论的内容,易令人生厌,精简沟通更有效果。

“教育心得”

从诸葛亮教子之道,可以懂得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正己教人”,即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熏陶自己的子女。不仅要培养孩子志存高远,不慕虚名,以及好的意志情操,还要引导孩子多学习,多接触世面,树立起“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