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外名人经典家教故事
10694400000038

第38章 陶母教子:忠顺勤俭,好似孔明

“陶侃简介”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时期名将,大司马。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被人们称道为:“忠顺勤俭,好似孔明”。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

生活艰辛,以子为重

陶侃少年时因父早亡,家贫无所依托,家境竟至“酷贫”,其母亲湛氏只好携陶侃由鄱阳回外祖父家。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而且家教严谨,教子惜光阴读书,树建功立业之志,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在这种环境下,陶侃“少长勤整,自强不息”。

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寓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的床铺,将御寒的稻草搬来剁碎喂马。家中贫寒,无以款客,她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以卖发之资购买酒菜招待客人。

责子退鱼,公私分明

陶侃20岁时做了寻阳的“鱼梁吏”,就是“鱼场”的监督。每当吃起新鲜的鱼时,他就想起了在家清贫的老母亲。有一天,陶侃趁打鱼上市的机会挑了些又肥又大的鱼腌了满满一坛子,托人带回家去。同时修书一封,讲了“鱼场”的阔大,捉鱼的便利,嘱咐母亲尽管吃,以后还会带好多的鱼给母亲。陶母湛氏收到鱼后,觉得自己的儿子很孝顺,心里好高兴。

陶母看完信后却是喜气顿失怒上眉头:原来陶侃是贪图了公家的便宜!于是陶母纹丝未动,将原物封好让来人立即把腌鱼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要他为官应廉洁自好,不允许公私不分。还告诫他说:“你拿公家的鱼来孝顺我,反而增添了为娘的忧虑。你今天管鱼就贪鱼,明天管金就会贪金,总有一天会毁了自己的前程!”陶侃读了信后痛悔地哭了。这一教导,对陶侃后来为官清廉有很大影响。

为官勤恳,惜时

陶侃在广州时,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晨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节俭治奢

从母亲终日劳作的表情上,陶侃懂得了一切来之不易的道理。有一年,在荆州刺史的任上,因战备需要造一批战船,他常去现场视察督导,发现大量的剩竹头和木屑扔得到处都是,觉得很可惜,就下令将所有的木屑和竹头都收起来,不准弃掉。没几天,木屑和竹头就堆成了小山,大家都很纳闷儿。到了春节前两天,突然天降大雪。第二天,化得衙门前到处是水,按照惯例,初一这天大家要集会,共贺新年,到时候人、车、马来来往往,必定会将门前弄得脏乱不堪。下属们正不知如何是好,陶侃却胸有成竹地说:“去把木屑拉来垫上不就成了?”大家对陶侃的细心非常佩服,新春盛会如期圆满地结束了。陶侃去世后,东晋大将桓温组织伐蜀,发现缺少许多装船用的竹钉,于是将陶侃生前下令保存的竹头全派上了用场。

陶侃惜谷

陶侃不但提倡节俭,而且非常反感那些毫不珍惜财物的人。一次,他去郊区,看见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青稻穗,就问他为什么这样,那人说没什么,随手采的。陶侃很生气,训斥道:“自己不种庄稼,还去糟蹋别人的!”当即抓起来教训了一通。在他的节俭治奢、率先垂范的影响下,荆州地区形成了勤俭的好风尚,农业也发展很快,成为东晋时期的富庶之地。

“教育心得”

陶母是一位优秀的思想教育者。她明确地引导为官者明白“官”的意义在“公”,在于为百姓谋利益;“做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必须严于律己。陶母的正直和勤俭也影响了陶侃一生。无论从政,还是从军,陶侃办事十分勤奋精明,不管公务如何忙,他总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即使戎马生涯40余年,也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这些都与其母亲的教育是不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