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度
一个人如果和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就能使快乐加倍;和他人一起分担自己的痛苦,不仅可以使痛苦减少,还能促进彼此的理解。懂得分享的孩子,不仅能给自己带来收获,还能使他人感觉到你对他的需要。
小洁从小就懂得和他人分享。她小的时候曾经结交过另一个女孩,那个女孩生活很苦。小洁和她一起面对困难,经常鼓励她,还和她一起分享自己的衣服、物品等。那个女孩长大后,无论去哪里旅游,都要给曾经和她一起分享的小浩带礼物。这些小东西记录了她们深挚友谊的点点滴滴。她们彼此温暖着、关怀着,这种快乐让双方的心里都充满着阳光。
生活中,常见父母强迫孩子把手中的东西分给别人。其实,父母是在担心孩子长大之后,会变成一个"小气鬼"。可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换成自己,如果一个比你高大有力的人强硬地夺走你心爱的东西而不顾及你的感受,又该如何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分给别人。那么,怎样让孩子懂得和他人分享呢?这就需要父母的引导。
女儿像许多孩子一样,自我意识强烈,有时会霸着东西不给别人吃。但赵太太通常都不会因为"她还小,不懂道理就算了"的理由而放弃教育,而是坚持跟她讲道理,让互相分享的观念在她心中潜移默化树立起来。虽然她有时还会说"我的不给你",但多数情况下她会说:"妈妈,给你吃!""妈妈你还要吗?""爸爸,我们一人一半,一起吃吧!"5岁的女儿一向胃口好,这一天的晚餐也不例外。吃到最后一块鸡肉时,赵太太说:"爸爸还没吃完,这块留给爸爸吃吧!""爸爸吃别的嘛。"女儿嗲声嗲气地说道。
"爸爸工作很累,要多吃些。"
"我也累。"小家伙也有她的理由。
"你干嘛累呀?"
"我跑步呀!我跑了一圈两圈,好多圈呢!……"经过一番理论,女儿不情愿地说:"那好吧,我吃鸡皮,不吃肉。"在分享的问题上,只要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父母就要加以表扬。一次小小的进步就大力表扬,让孩子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可以让父母如此快乐。下次遇到同样情况,他就会很容易回想起父母上次的反应,从而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
孩子不愿意和人分享,往往是因为觉得分享等于失去,而失去喜欢的东西会让自己觉得痛苦。针对这种心理,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一种得到,一种互利。因为把好东西与人分享可以得到友谊,得到快乐。只要对别人付出了关心和帮助,别人也会报以关心和帮助,这样我们就可以交到很多可以信任的朋友,享受到友谊的乐趣。认识到分享的实质后,孩子将会从心理上不那么抗拒和别的小朋友共享玩具和食物了。对于这一道理,年龄较大的孩子则更容易理解。
◎改变以孩子为中心的状态
自我中心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从自我的观点出发,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且还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他人的观点。具有自我中心特点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判断往往是绝对的,只注意事物的突出特点,而不能全面观察事物。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优越的生活条件、家庭的宠惯,可以说,在他们身上,几乎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时,他们的自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
中国论文网上曾有这样一篇文章,里面就孩子是否会以自我为中心作了一次调查:
问题1: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你为什么和他好?
第一类孩子的回答:明明是我的好朋友。他是个好孩子,他上课遵守纪律,听老师的话,不打人,也不抢别人的玩具,他还爱帮助人。
第二类孩子的回答:光光是我的好朋友。他爱跟我一起玩,他不打我,他还爱帮助我。
问题2:你最不喜欢班上哪个小朋友?
第一类孩子的回答:我不喜欢强强,他不是个好孩子。上课时他总是捣乱,不好好听讲,还爱打人。别人搭起了积木,他过去一脚就踢倒了。
第二类孩子的回答:阳阳是个坏孩子。他不跟我玩,老是抢我的东西,还打我。
第一类孩子在评价别人的时候,站在客观的立场,对别人作出公正的评价,而不是以"我"为中心:谁对我好,我就喜欢谁,就说他好;谁对我不好,我就不喜欢谁,就说他不好。
第二类孩子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是以"我"为中心的:被他们说成是"好孩子"的,必须是对他好的、愿意跟他玩的、不欺负他的;被他们说成是"坏孩子"的,则是对他不好的、不爱跟他玩的、欺负他的孩子。
看起来,这两类孩子的差别在于认识和判断能力上。似乎第一类孩子的判断更符合大多数人对事物的判断,是一种"公正"的孩子;而第二类孩子的判断是一种没有脱离自我中心的判断,他们的"公正"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标准,而是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为标准的。那些把自己的糖"大方"地分给别人的孩子,大多属于第一类孩子;而那些不能表现出分享行为的孩子,则大多属于第二类"自我中心"的孩子。
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在现今社会是非常普遍的。这里面虽然有不少原因,但最为主要的还是因为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过度溺爱。
1. 父母的"错爱"。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同时被两代人6位长辈疼着、宠着,大有"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的趋势,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孩子一出生到成年,父母可以说是大包大揽,一包到底。就算是孩子成家立业后,也还会依赖父母,这实际上也是缘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在娇惯宠爱的家庭环境中培育出来的孩子,往往都较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这种孩子因为骄横任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受不得一点委屈,处处不能吃亏,事事需占上风,不尊重他人,无团结友爱精神,常常在小伙伴中不受欢迎,长大了到社会上也是孤家寡人。别人对他自然是"烦"而远之,他只能独来独往、难交亲密友伴。所以,父母必须注意避免孩子从小就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
2. 父母的误导。一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欺负或在外吃亏,常教育孩子要懂得"保护自己"。于是,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教诲":人家骂你你就要还口,人家打你你就要还手,不要犯傻。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此教育孩子,长此以往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不良品格。有些大人爱逗小孩玩:"宝宝,这个苹果给我吃了。""宝宝,这个洋娃娃我抱回家啦。"小孩通常会本能地把自己的东西赶紧往身后藏,或者是赶快往家跑。久而久之,他们的自私心理会越来越强烈,直到有一天连自己的妈妈也不准乱动他手里的东西。有好东西也想不到与别人分享,更谈不上关心别人了。
3. 儿童有天生的利己倾向。不少父母发现,孩子从小就很自私,什么事情都不谦让,不肯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甚至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对此,教师和父母常常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去纠正这些行为。其实,自私对孩子来说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是天生的利己倾向所致,教师和父母应高度重视并予以纠正。
“父母应该做的事”
1. 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首先应明确:在家里,孩子是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而不是处于支配者的地位。孩子的衣、食、玩等,都应由父母根据其身心特点合理安排,切不可一切迁就孩子。不要把孩子置于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如果全家围着孩子一人转,当然难免会把孩子惯得只顾自己。
2. 父母应把关爱教育作为教育培养孩子的重要内容,让孩子远离自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细节,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在孩子心中播下关爱的种子,让他们懂得怎样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给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3. 要使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就应该让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具体事例增强孩子的心理感受能力,培养其责任感。
◎感受与人分享的快乐
分享除了是一种收获之外,还是一种交换。
一个孩子从小就懂得和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或者是心情,等孩子长大之后,他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周围有很多好朋友。分享的范围是不限的,一盒糖果、一个玩具、一个秘密、一份心情,都是可以拿来分享的。父母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分享意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家里几口人,苹果就分成几块。时间久了,分享带来的收获是很可贵的。友谊的收获,也是一个回归的过程。付出的时候,没想过回报,分享与收获也可以很圆满。只要用心了,回报就会很珍贵。
有个孩子叫融融,她母亲每年在她生日时,总是要带她到医院去看望当年的产科医生,感谢他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有年孩子的生日又到了,由于"非典"原因不便去医院,一清早孩子拨通了妇产医院的电话:"张医生,您好!我是融融。今天是我的生日,请您分享我生日的快乐,谢谢您在15年前,为了我的降临,您一个晚上没有合上眼睛……"融融已是初中生了,参加过各种比赛、竞赛,拿过各种级别的奖状和奖杯。每当融融取得好成绩时,父母不是先夸奖她,而是首先提醒女儿:无论取得什么样的荣誉,都离不开你身边的同学、老师及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使融融从小就学会让周围的人都来分享自己的快乐。
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的不仅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该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而这些事情在生活中会有很多很多,关键是父母要善于引导。
“父母应该做的事”
1.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人一起分享的时候,不必太过焦虑。要明白,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独立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作为父母,首先应当接纳这一事实,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情况也许没有你设想的那么糟糕。
2.以生活实例教孩子学会分享。孩子有了新的玩具,可一个人玩没意思呀,怎么办呢?父母最好鼓励孩子请邻居的小伙伴来玩。在孩子尽情地享受了与伙伴一起游戏的快乐之后,父母不妨及时帮助孩子认识并提升这种有益的经验,使孩子认识到:有了好的东西、新的玩具,只有与别人一起分享,才会得到它们的价值,说不定邻居的小伙伴也会带来他的玩具和你一起玩,不就更好了吗?
3. 帮助孩子了解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一样,不能强迫别人一切都顺着自己。孩子只有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克服"自我中心",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少一些矛盾,多一份和谐,获得与人分享的快乐。
★育子必读:分享的故事
星期天,甜甜的家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莹莹。甜甜刚好跟妈妈出去买东西,莹莹没有玩伴,甜甜的爸爸只好拿出婷婷的一些玩具来招待这位小客人。过了一会儿,甜甜和妈妈回来了。她一进门,看见自己喜爱的小羊绒娃娃在莹莹手上拿着,就非常生气,冲过去抢过来:"这是我的,你不可以玩我的东西!"爸爸见此情景,赶紧拉住甜甜的小手好言相劝:"婷婷,你应该跟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不可以这么小气。"说着,又从房间里拿出另一个娃娃给她,但被她打掉在地上,还大哭大叫。
爸爸终于失去耐心,打了甜甜一顿。甜甜觉得非常委屈,为什么别人玩我的东西,我不肯就会挨打?
孩子,我要对你说
1. 人生在世,你分享给别人的东西愈多,你获得的东西就越多。你把幸福分给别人,你的幸福就会更多。
2. 人与人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一个可以分享的微笑,即使是你一个人微笑,也可以使你和自己的心灵进行交流和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