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常见问题心理析因与辅导
10669100000029

第29章 “代沟”:时代发展必然的烙印吗

(一)“代沟”是怎样形成的

很多家长经常有种感觉,孩子进入小学后,慢慢变得不听话了。读幼儿园的时候,小孩非常听话,家长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即使有时候与家长闹别扭,过不了几分钟,又会和家长主动交往。而到了小学阶段,特别是到了高年级,他们越来越“不像话”了,心里想什么,也不愿意跟家长说,似乎沉默了不少。

不少家长感到很不适应,开始抱怨小孩,诘问小孩,有的甚至为小孩的这种情况爆发无名之火,向小孩咆哮。其实,稍懂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因为孩子入学后,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社会知识,都更丰富了,他们开始不再像以前那样迷信父母;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比以前更深厚了,他们的交往对象不再只是父母,可以在父母之外找到心灵归宿了。这其实是亲子之间开始出现“代沟”的萌芽。

“代沟”一般是指两代人之间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心理距离。

父子、母子或祖孙之间,由于年龄、经历、所受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上地位不同,在思想、观念上也必然有所不同。因而,家庭中的两代或三代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更为突出,更为尖锐,以至两代或三代人之间仿佛隔着一条深深的鸿沟。

“代沟”的形成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代沟”形成的主要社会原因是社会的发展、变革。如前所说,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变,两代人的经历和受到的教育不同,因而他们对于生活、工作以及社会问题的态度、观点必然不同。在这样的家庭中,分歧、争论就会不断发生。可以说,在社会急剧转变时期,“代沟”的形成不可避免。当代青少年儿童成长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的改革意识极强,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快,言行举止不再循规蹈矩。而中老年人经历过“大跃进”、“计划经济时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欢迎、支持改革,但由于年轻时与当前社会不一样的经历,他们同时又认为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适度”也非常重要,这样,两代或三代人之间,对改革的速度和社会的稳定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因而,“保守”与“偏激”之争,变革与稳定之争就不断发生,难于一致。“代沟”也就实实在在地横在两代或三代人之间了。

(2)某些宣传教育的误导和青少年儿童对某些问题的误解,也是“代沟”形成的原因。现在的一些电视、电影、杂志等,都或多或少地倡导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而一些小孩误以为他们应得到的是绝对的民主、平等,不愿意父母来管教他们,也经常为家长对他们的教育感到不满。而家长由于自己从小就是这样过来的,无论父母说什么,都照听不误,因此看到小孩的这种行为,感到难以接受。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就这么一个“宝贝”,他们肯定会付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去教育、管理孩子,而这正好与孩子的想法相冲突。

当然,“代沟”的形成也有人的主观原因。其中,有些父辈、祖辈忽视了对子孙的教育是个重要原因。

(1)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事业,很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交流,也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活动和情绪,而对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更是缺乏思考。一个“忙”字,把教育孩子这一重要的问题放在了一边。两代人很少接触,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他们虽是一家人,又宛如“陌路人”,思想、观念上一接触、一交锋,彼此都觉得无法理解,常常争吵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直到有些孩子误入歧途、铸成大错时,为父母者才大呼失策,后悔莫及。在这里,奉劝那些整天忙于工作、家务的父母们,切不可把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置之脑后,掉以轻心。为父母者,给孩子吃穿是小事,关心教育孩子才是忽视不得的大事。试想一下,给孩子的时间太少,跟孩子的交流太少,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太少,两代人之间怎能不产生代沟呢?

(2)有的家长似乎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方法不对。他们常常以家长的身份,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动辄批评、教训,甚至又骂又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两代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彼此格格不入。但很多家长却只怪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或怨孩子“朽木不可雕也”,或只好唉声叹气,毫无办法,但就是不能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教育方法不当,也是造成“代沟”的相当普遍的原因。

至于孩子思想、性格上的问题及交友不慎等,也是“代沟”的形成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却在父母身上。只有家长们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二)“代沟”的消极作用及其消除

“代沟”对孩子健康的消极作用显而易见,最为突出、最为有害的是它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于有了“代沟”,孩子对家长的话常常听不进去,使孩子得不到家长的有益教诲。家长本应该是孩子最理想的老师,孩子对父母既有亲近之情,又有敬重之意,对父母的教诲应如旱禾对及时雨之渴望。对父母来说,与孩子朝夕相处,便于观察,便于施教,又有亲情的维系,利于教育的开展。常说对人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父母则情理兼备,他们的教导理应更易融入孩子的心中,产生最大的教育效果。

但是,“代沟”使父母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代沟越深,教育效果越差。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教育,其思想、情感、品德方面的发展必然出现空缺和偏差。有的小孩这也不懂,那也不会,被人瞧不起,逐渐对他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产生不满与对立情绪;有的小孩不会待人处事,不通情达理,做事只考虑自己,不懂文明礼貌,让人难以接近;有的小孩个性孤僻、不合群,难以与人相处;更有的脾气凶暴,听不得批评,动不动骂人、吵架,如此等等,这些孩子都属于我们常说的“没有教养”,其实更多是因为“代沟”的存在削弱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代沟”还可能引发另一个后果,那就是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乘虚而入。孩子终究是孩子,由于年龄、经历的不足,他们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孩子在家庭中若与父辈、祖辈谈不拢,没有共同语言,自然就会到外面另寻“知音”。这些所谓的“知音”良莠不齐,可能碰到受教育较好的孩子,交上真正的好朋友,也可能交上不三不四的坏朋友。基于共同的遭遇,这些孩子更有可能聚在一起,彼此发泄不满情绪,相互同情安慰,并视为“知音”,对彼此身上存在的缺点,既相互包庇,又相互纵容,结果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难改。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师长和朋友,更离不开家庭,“代沟”严重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开展。怎样对待和消除“代沟”呢?下面有一些意见供家长们参考。

(1)理解和平等,化沟壑为通途。教育心理学表明,理解可以给人以友善、安慰、鼓舞及心理上的平衡。青少年儿童心理、生理发展尚未成熟,对理解的需求极为强烈。但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长们往往是“自我中心”,用自己的体验去衡量孩子,以成人的观点去要求孩子,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接受、不认同。实际上,家长对孩子只有真诚相待,耐心听取孩子的反映,收集孩子的意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坦诚架设理解的桥梁,主动接触,细心观察,努力创造与孩子沟通的契机,扩大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了解孩子所想、所需、所求,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才能增进双方的理解。有了良好的心灵沟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隔阂消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生效。

(2)选择最佳教育时机和方法。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要考虑其犯错误的原因和环境,选择最佳教育时机进行教育,这是消除“代沟”的一个好办法。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现代人际关系中,无论是朋友、同事、师长、父辈、晚辈,讲“忠言”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纵是“忠言”,对方也未必接纳。一般来说,孩子心情愉快时,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即使批评得重一点,要求严一些,也不会计较;而在苦恼烦闷时,心理活动很激烈,处于一种不可言状的、欲求解脱而又解脱不了的焦躁状态中,这个时候就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另外,也要注意教育的场合,不宜在公共场合讲的话,就应缩小范围;宜个别谈的,就不在众人前面说,以免伤害其自尊心;有的话不要急于一次说完,可分几次谈。同时,还要注意把话说得轻松些、婉转些,当然也不能回避问题。

(3)自主、自立、自强教育。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宽,思维活跃,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宽,他们知识的来源不仅仅限于课堂上、书本里,在课外、校外,他们仍以不同的方式积累知识、了解社会,关注世界,这一点与以往的孩子截然不同。他们对人生、理想、前途、事业、社会等都有所思考。孩子敢想敢为,勇于探索,是件好事,家长不能滥加压制,更不要代替思考,而应善于引导,勤于教诲。年轻人总会犯错误,做父母的不能因为孩子会摔跤就不让他学走路,而是要从旁指导,加以扶持。据有关统计,60%的孩子在遇到苦恼时,都是自己解决或与同辈朋友交心,而不愿暴露给长辈。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既不希望父母多加干涉,又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这是一种半独立半依赖的心理表现。当孩子在父母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些事情时,其自立能力也增强了,和父母的心理沟通也能做得更好,那么,“代沟”现象自然就减少甚至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