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习力是练出来的
10664300000031

第31章 石涛学海无涯

清代杰出的绘画大师石涛于1642年出生在广西桂林,他的父亲是靖江王,但是石涛生不逢时,他一出生就遇上了战乱。四岁那年,他的父亲靖江王朱亨嘉被手下出卖至死,在王府被攻破的紧急时刻,石涛被他的仆人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日夜兼程逃离桂林,一路隐姓埋名流落到武昌。迫于现实生活的无奈,主仆二人皆遁入空门,削发为僧。

石涛自幼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好学,在佛门清贫单调的生活中,他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娱乐方式,他喜欢写字、画画、养花种草来陶冶情操。

十岁的时候,他特别喜欢收集古书,只要得到书,他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然后如获至宝地将它们放在他的书架上,这样日积月累,他收集的古书把书架塞得满满的,其中有四书五经、也有小说和字帖等。有一天,石涛又得到一本古书,正喜形于色,要把它放到书架上,他的师兄来找他,看到满架的古书,钦佩地说:“师弟如此雅兴,收集了一屋的书籍,想必已学富五车,博览群书了吧。”

石涛小声地说:“这些书我还没有看过。”

师兄诧异地问:“不阅读,那你为何要收集呢?这岂不让满屋的书成了摆设,徒有其表吗?”

石涛面红耳赤地说:“师兄说得对,我一定会看的。”

于是,闲暇时石涛开始翻阅古书,在古老文化的熏陶下,他逐渐领略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常常陶醉在中国书法艺术那独有的深邃意境中。他尤其喜欢唐代颜鲁公的墨迹,并经常练习颜鲁公的笔法。当时,非常流行写董其昌书体,他的师兄对石涛说:“你怎么不练习董体呢?现在的人们都在学写这种字体。”

石涛把董体拿来研究了一番,说:“字体虽好,但没有个性,我不喜欢,也不愿意随波逐流。”随后就把它扔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研习自己喜爱的书法,后来他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出类拔萃的笔墨技巧,受到人们的喜爱。

除了练习书法,石涛还经常画画。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艺术天赋就渐渐地显露出来,他画了很多的山水人物和花鸟虫草,虽然是初出茅庐,但却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受到世人的瞩目和称赞。他十五岁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绘画作品汇编成册,题名为《人物山水花卉册》,这意味着他艺术生涯的起步。

石涛在21岁的时候离开寺庙,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他感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新奇而美丽,不由被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吸引。他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寻师问道,终于在上海松江拜名震禅林的旅庵本月为师。修道一年后,石涛不禁有些得意自满,认为自己已经是学有所成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虚心学习,而是整天和朋友们一起外出玩耍。一天,石涛正在庭院里跟师兄们聊天,旅庵本月师傅来了,对石涛说:“石涛,你跟我来。”

于是,石涛跟着师傅来到了一后园。师傅指着一个装着满满的石头的碗说:“你看这个碗里装满东西了吗?”

石涛看了看说:“装满了。”

师傅不动声色地从旁边拿了些沙,把它倒入碗里,又问石涛:“现在它满了吗?”

石涛犹豫地点点头说:“满了。”

师傅又向碗里加了点水,转过头来问石涛:“现在满了吗?”

石涛略有所悟,于是师傅语重心长的说:“学海无涯啊!你应该虚心学习,知识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从此,石涛在师傅的教诲下更加刻苦学习,开始更高层次的修道。

经过三年的潜心修道后,石涛拜别师傅,到了宣城广教寺,在那里广交益友,吟诗作画。他和梅清等一批画家共画黄山,成为著名的黄山画派。其中石涛的《黄山图》最具风采。他不仅画了大量的山水还画了许多道教人物,《十八阿罗汉应真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过人的才华和豪放的性格使他在同行们当中获得很高的声望。

石涛38岁的时候,离开宣城广教寺寄居在金陵长干寺,过着清贫的日子,修持布道,在此期间创作了很多作品。四十五岁的时候,他又离开金陵前往燕京,途经扬州与戏剧家孔尚任结为知己,并在扬州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他到燕京的时候已经将近50岁了,在那里他疲于奔命,自称“苦瓜僧”,饱尝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后又回到扬州,并在扬州度过他的晚年。

石涛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他不仅在绘画方面独领风骚,而且在诗、书方面也精妙绝伦,享有“三绝”之誉。他在扬州呕心沥血地完成了《石涛画语录》,这标志着他绘画艺术思想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留下一部罕见的中国画美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