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习力是练出来的
10664300000030

第30章 蒲松龄奉茶搜书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在今山东淄博)人。他的父亲曾经十年苦读,虽然满腹诗书,却屡试不中,后来看淡功名转而经商,但是由于不善经营,家境并不富裕,这个经商的家庭有着浓厚的读书人家的气氛。蒲松龄在几个孩子中间最为聪明好学,很小就显示了文学天赋。他学习的时候很讲究方法,遇到描写同类景物的各朝代不同的诗人的句子都抄在本子上,以便进行比较。细心体会,渐渐摸索出写诗的方法。

蒲松龄十九岁就参加县府的各级考试,并连续三次取得第一名。当时主考的老师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蒲松龄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读书也比原来更用功了。为了更好地读书,他索性搬到附近的庆云寺里苦读。夜晚听村里人讲故事,遇到有趣的就记在本子上。

到了乡试的时间,他就离开那里去参加考试。等到考试结果出来的时候,他却连连名落孙山,为什么呢?原来那时候的科举考试舞弊严重,参加考试的考生在考前都要给主考官送礼,蒲松龄看不起这种行为,也没钱送礼,他想依靠自己的才学金榜题名。

可是当时他已经娶妻生子,几个兄弟也已经分家,各顾各的。为了参加考试他的妻儿已经过了几年贫困的生活,蒲松龄只好放弃了继续考取功名的打算,到一个当知县的朋友那里充任幕僚。在当幕僚的几年里,蒲松龄见识了官场的虚伪酸腐,也了解了百姓的疾苦。慢慢地他意识到这样老帮着朋友抄抄写写不是长久之计,自己写书的计划总也不能实现。于是他离开朋友,准备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为了生存,他到本乡有钱的人家去当教书先生。空闲的时候,就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上茶水摊,听南来北往的行人们讲故事。

到了四十多岁时,蒲松龄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有四百九十多篇。因为他的屋子叫聊斋,所以他给这些民间故事起的名字就叫《聊斋志异》。“志”是记的意思,“异”指奇特的事。蒲松龄通过这些故事,表现自己对封建统治的不满。还通过一些狐狸成仙,帮助一些不得志的读书人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人们看过以后,都能体会到其中深刻的意义。

蒲松龄虽然对科举制度很痛恨,可在那时,要使家里的生活得到改善只能走这条路。所以他在五十岁的时候,抱着极大的希望,又参加了一回乡试。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他因为年老体弱,又闹起肚子,只好中途退场。这样他又落榜了。从此,蒲松龄一心一意在家教书,而这时他的《聊斋志异》已经传遍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