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石油”这个名称的来历。“石油”这个词是北宋时期的沈括提出来的。沈括在延州做知州的时候,发现一条河里漂着一种黑色的油。沈括问当地人这是什么东西?当地人说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只知道它很容易燃烧,可以弄回去生火烧饭,但就是烟太大了。沈括按当地人的指点,在河的上游不远的地方,找到了黑油的源头,黑油是从河底的石头缝里流出来的。
沈括收集了一罐黑油,回到家用火一点,黑油立即熊熊燃烧起来。一会儿工夫,屋里到处都是黑烟,等黑油烧完了,沈括用手摸了一下墙上的烟尘,发现它又黑又亮。他想,这东西做成墨一定很不错。他找来墨工,让他们把黑油烧成的烟采集起来,掺上胶水,做成墨锭。墨做好后,沈括用它来写字,果然又黑又亮,一点也不亚于松木烧烟制成的墨。黑油有这么多用途,沈括想给它起个名字,他查了古书后,发现古代有人把它叫做“脂水”。沈括觉得这个名称不太贴切,他想,这东西是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的,叫它“石油”不是很好吗?从此,石油这个名称就传开了。
沈括的贡献当然远不止给黑油命名。他在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农业、水利、医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除了进行科学研究,他还参与政治改革,带兵打仗。世界上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沈括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杰出人物之一。
沈括的父亲是北宋的官员,先后在各地任职,沈括从小跟着父亲走了不少地方。父亲的书房里藏书很多,沈括成天泡在里面,到他十四岁时,家里的书已经被他读完了。父亲去世后,沈括做了官,他先后在好几个地方当过县令。三十三岁时,沈括考中了进士,被调到京城做官。
1070年,王安石进行变法,沈括也参与了变法活动。王安石对他十分赏识,让他主管经济和兵器制造。沈括经常到各地考察,指导当地官府兴修水利。有一年秋天,沈括带着随从在太行山考察,发现山崖上嵌着很多贝壳。大家都很奇怪,这是海里的东西,怎么跑到山上来了呢?随从向沈括请教,沈括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才好,这样的事情他也是头一回见到。沈括拿着一个贝壳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沈括说,这个地方在远古的时候是大海。随从们很吃惊,他们觉得这不可能,因为这里离大海还有一千多里地。沈括说,从这里往东的一千多里陆地在古代都是大海。随从还是不信,沈括又说,这些贝壳就是证据,这里原本是大海,但是后来黄河、漳河、桑干河等大河带着大量的泥沙流进大海,泥沙在海边沉积下来,越积越高,最后形成了大片陆地。经他一解释,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沈括认为华北平原是由泥沙沉积形成的,这一说法颇有科学依据,他的这一理论比西方早了四百年。
北宋时期,北方的辽国经常侵犯北宋。辽国派大臣肖禧来见宋神宗,要求重新划定边境。宋朝的大臣们和肖禧交涉,但肖禧态度强硬,谈判无法继续下去。宋神宗很着急,如果答应辽国的要求,就会丢失不少国土,不答应又怕辽国出兵进犯。这时候正好沈括从外面考察回来,宋神宗就叫他去和肖禧谈判。
沈括仔细查看了边境的档案之后才去谈判。见了肖禧,沈括命人展开一幅地图,然后对肖禧说,宋辽两国划定的边境在长城一带,可是辽国要争的地方却在长城以内三十多里,这是明显的敲诈。沈括坚决不肯让步,肖禧没办法,只好回国。
为了解决这件事,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辽国。辽国宰相杨遵勋设宴招待沈括,双方礼节性地互敬了几杯酒后,杨遵勋说宋辽两国的边境本来就在长城以内三十多里的地方,后来是宋国侵占辽国的领土,希望早日重新划定边境,免得两国交兵。沈括要杨遵勋出示宋辽边境在长城内三十里的文字凭据,杨遵勋拿不出文字凭据。于是沈括详细说明了十年前两国签署边境协议的情况,还运用丰富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论证了长城以内都是大宋的国土。辽国先后派出了上千人和沈括辩论,都被他驳了回去。最后,辽国只好放弃了无理要求。在回国的路上,沈括把沿途所见的辽国的地理、民俗、道路等情况记录下来,作为了解辽国的资料。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沈括也被革了职,而且不准进京。有了空闲时间,沈括就在家里绘制《天下州县图》。《天下州县图》共有20幅,沈括花了12年时间才把它画好。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就让他带上《天下州县图》进京重新做官。沈括不想再做官,到浙江润州的梦溪园定居下来,专心研究学问。
沈括的晚年是在梦溪园度过的,他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写成了几十部书,享誉世界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就是其中的一本。这本书涉及到了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冶金、水利、建筑、农业、医药等等许多学科,其中的许多成果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