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家教原则
10654200000004

第4章 改变观念,善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加,营养的丰富,孩子“懂事”越来越早,难怪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在抱怨家长:“整天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这也不许,那也不准,到处都是清规戒律,真讨厌!”

不用说,家长和孩子正在“对着干”,一场“家庭战争”硝烟弥漫!那么,在这场硝烟之中,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只有一个词能够帮助家长走出困境:学习!

管教孩子,家长常常会出现两种不良心态:

第一种心态是: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拥有绝对权威,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必须“听指挥”。

这种心态有几大弊端:其一,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完全是一种古老恶习,现代社会已经完全不适应了;其二,孩子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观念,即使是小孩子也是如此,家长不可能以“绝对权威”自居,因为即使家长是对的孩子也不一定买账,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其三,这种观念在严重地破坏着良好的亲子关系,由此所产生的后果将令家长难以承受。

鉴于这些不良情况,家长必须改变这种心态!

第二种心态是:家长想把孩子作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者,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于是,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灵丹妙药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自己所设计的蓝图去生活,去发展。家长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蓝图发展,孩子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

鉴于这种情况,家长必须改变这种心态!

孩子的反抗形式多种多样,不与父母交谈的有,对家长阳奉阴违的有,离家出走的有……因此,家长必须了解孩子,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了解,家长必须学习,了解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好奇心作怪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更甚。家长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东西,可是孩子却非常好奇!而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越是限制,孩子越是好奇,家长越是批评,孩子越是想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就是好奇心的缘故。

(2)对立情绪作怪

很多家长向我们诉苦,任凭家长怎样“苦口婆心”,任凭父母如何“呕心沥血”,可是孩子往往无动于衷,常常以“吹毛求疵”、“烦死人”等恶言来对抗。这是孩子的对立情绪作怪!

(3)心理需要所致

孩子就是孩子,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想得到。如果是成人,只要仔细想想,即使得不到也无所谓。可是孩子不这样想,因为这是孩子的追求。其实,这是每个人心理发展必经的过程,加上孩子自制力比较差,这种欲求也就更加强烈。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家长必须善待之。孩子有了逆反心理,这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没有出现逆反心理,那才是可怕的。

因此,家长要善于学习,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为孩子的成长感到高兴。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理解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建立亲密平等的关系。

这里重点谈谈“允许孩子‘离谱’,爱护孩子的好奇心”的问题。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爱是超越时空的。但是如果家长缺少发现孩子天才闪现的能力,这样的父母是平庸的。如果对孩子的这种能力不鼓励,还加以抑制,那简直就是扼杀孩子的天性,而这种影响往往是几代人都改变不了的。

对于孩子很多“离谱”的想法,家长应该要妥善处理,让人说话死不了人,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说说话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孩子只有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才能,这才是好事,这样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好奇是孩子的一大特点,孩子的好奇心有什么作用呢?能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呢?

大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好奇者,知识之门。”

柏拉图说得很有道理,孩子如果没有好奇心,那他就不会产生接触事物的欲望,没有欲望就不会去接触事物,那他就不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如果孩子看见雪花不产生好奇心,不去玩弄,那他就不会知道雪花和面粉的区别。如果孩子听见汽车声而不想去看看,那他就不知道汽车为何物了。所以因为好奇而心动继而行动,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爱因斯坦对后人说:“我的思想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源于好奇心。”

这话说得不错,儿童时代的爱因斯坦,天生就有一种惊人的好奇心。据他自己回忆:在他4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送给他一个漂亮的指南针,通过观察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他感到非常的好奇,简直入了迷。

他要解开这个迷,成天都在想这个问题,这里面一定隐藏着奥秘。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他就请教读过大学的叔叔,叔叔告诉他,这是因为地球的磁力让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通过这件事,爱因斯坦发现,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

正是由于儿童时代的这种好奇心,为爱因斯坦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由此可见,孩子的好奇心对他们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家长应该充分发掘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

有家电视台播出过一个少儿节目,主持人问小朋友:“大雁南飞的时候为什么飞成一条线?”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其中有个胖胖的男孩说:“因为大雁回家怕迷路!”

这正是孩子们奇特的想像力和超常规的思维方式,恐怕很多成年人都望尘莫及。

而主持人根据标准答案说:“错!扣100分!”

孩子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回答错!

这位孩子的回答可能不合乎标准答案,也不合乎科学,这位主持人可能没有想到,可能由于他的这一句微不足道的判定,一颗充满想像力的幼芽就这样被他僵化的思维无情地扼杀了,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被视为“离谱”而被“一棍子打死”!

对成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大问题,可对孩子的成长,这行为是很可怕的。

一位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多年的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发现练习册上有一个动脑筋的问题:雪化了之后是什么?

这时,一个很有灵气的孩子急忙站起来回答:“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听到这样一个答案,这位老师很不满意,马上纠正说:“雪化了之后是水!”并且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个答案。

这还不算完,这位老教师郑重地告诉孩子:“雪化了之后是水是一个常识,以后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再闹这样的笑话!”

孩子充满想像力的回答,却被老师武断地定性为“笑话”,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还敢不敢大胆想像了。

其实我们大人不是经常说“冬天过后是春天,雪花里孕育着春天”吗?孩子的答案虽然不合乎常识,可他丰富的想像力,不是令人感到惊讶和振奋吗?

我们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位初中生,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不是尖子生,但却喜欢看课外书籍,天文地理,人情世故,他都略知一二,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博学之士”,而且他平时还喜欢表现自己,常常和老师“叫劲儿”。所以,在老师看来,他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

这天正在上语文课,文中出现了一句优美的句子:“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杜鹃花。”

老师正在分析这句话的优美之处,这时,这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经过老师的同意,这个学生说:“老师,课本上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杜鹃花不可能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花之所以五彩缤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是因为……”

于是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花的各种颜色是由植物遗传特性、植物“色素”(也叫花青素)及光照、温度、养料、水分等条件决定的。

他虽说得“有理有据”,这可让老师大为恼火,这不是成心捣乱吗?于是老师把这个孩子赶出了教室。

晚上,老师到这个学生家里去家访,特别告诫学生的家长,说这个学生脑子有问题,必须加强教育……

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这个句子使用的是比拟的方法,取一种象征意义。老师应该对孩子讲清楚道理,指出这个问题也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并对他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赞赏。而这个学生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不怕被老师赶出教室。有这样的执著,是可以成就大事的!

美国的一所小学出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三年级的孩子给一家炸鸡腿的公司写信,他非常喜欢吃他们的炸鸡腿,希望这家公司为他长期提供免费的炸鸡腿。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家公司居然答应了他的这种“无理要求”。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孩子的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目,让孩子们给不同的公司、工厂写信,内容要求越离奇越好。这样一来,这个孩子就想到了长期吃免费鸡腿的点子。

实践证明,这个举措很好,即训练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孩子开动自己的大脑,想自己所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上面的几个故事中不难发现,这些事情,从成人的角度来说,孩子的想法的确有些让人感到“啼笑皆非”,可如果换个角度就可以发现,不少时候,成人的固有思维,在孩子面前是“不堪一击”的。成人沿袭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思维模式,往往会被孩子们的一句话打破。

儿童时代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表现为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对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他们提出的观点是那么天真单纯,富于幻想,超乎逻辑,在成年人看来似乎“有点离谱”。然而事实证明,最有创造潜力和发展前途的,正是那些思维“离谱”和喜欢“异想天开”的孩子。

在人类发展史上,许多“离谱”的思维或“突发奇想”都促成了伟大的科学发现或发明。如少年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蒸汽能把壶盖顶起来”的疑问,才造就了改变世界的蒸汽机时代;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如果长上翅膀,就能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幻想,才有了人类今天探索太空的壮举。

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不少家长对怎样培养孩子存在误区,当纯真的孩子提出一些“离谱”的问题时,家长们常常是显得很不耐烦,甚至责备、嘲笑孩子。而这种野蛮做法的后果就是,孩子的自信心被严重挫伤,长此以往,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就会被扼杀,影响孩子的发展。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大人如此,孩子更甚。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五、六个月大的孩子一听见声音就会转过头去“看个究竟”,一看见色彩鲜艳的东西就要伸手去拿。孩子到了三、四岁,好奇心就更加发展了,汽车、马车从路上开过,他总是要驻足观看;街上响起锣鼓声,他就会迅速地跑出家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四岁的男孩,一天和母亲去小朋友家玩。小朋友家有许多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正忙着采花酿蜜。这个男孩好奇心大发,想看看蜂巢里的蜜蜂到底是怎样酿蜜的。只见他拿着一根竹竿就去往蜂巢里捅,蜜蜂一见“敌人”进犯,就飞出来蜇了这个男孩。当然,他受到了好奇的惩罚,以后再也不敢捅蜂窝了。

这里要提醒的是,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孩子随便“捅马蜂窝”,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尽量避免孩子出现在危险的地方和做危险的事情。

但是,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这是很值得提倡的。孩子因为好奇造成的破坏行为还有很多:孩子弄坏了新玩具,拆开了新钟表等等,他们要弄个明白:“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这是从哪里来的”。他们要把自己的好奇心展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最好认真研究,发现孩子的特点,开发出孩子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