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家教原则
10654200000003

第3章 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给孩子留足面子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善良的家长对此大惑不解。有些家长甚至是饱读诗书的高级知识分子,并不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

不少家长向我们诉苦,自己是真心实意地为孩子,可是孩子就是不买账,这到底是为什么?怎么会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人心不古,“礼崩乐坏”?

在为家长感叹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病在孩子的身上,“药”还要家长“吃”,因为病根在家长身上。

这里不仅有教育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观念的问题。如果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把孩子当成懵懵懂懂的傻瓜,你还会跟孩子好好交流吗?孩子可能懵懂,孩子可能是你的附庸,可是孩子不这样认为,孩子不承认自己是傻瓜,不吃你家长的那一套。这样,家长自然是“出力不讨好”,甚至“有力无处使”。大诗人李白那句“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用在这里是很合适的。

因此,能不能用一种平等的心态与孩子交流,是家长实行家教“平等原则”的关键。如果家长跟自己的朋友交流,你的朋友是什么感受呢?如果你的朋友感受很好,那么这位家长不失为交际的人才。可是你为什么一跟孩子交流就困难重重呢?可以说,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这里说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小窍门,至于很多有效的方法,还得劳驾家长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去摸索和总结。

既然如此,家长何不放下架子跟孩子说话,把孩子的心里话掏出来呢?

不少家长认为,既然是教育孩子,没有一点权威怎么行呢?因此与朋友交谈,和同事说事儿,满面春风,其乐融融,而跟孩子说话就板起面孔,制造出刻板、罗嗦、令人窒息的场面。而家长说话的内容,都是不断地找麻烦,只看到不足,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整天不断地批评,不断地指责……

这样的行径,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仅不能有所收获,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这样做只能带来消极后果,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特别需要进一步提醒的是,如果家长的这种“恶习”不改,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开始时孩子厌烦,时间久了,就自然而然地产生逆反心理,萌发对立情绪。如果真的到了如此地步,家长的任何金玉良言都是多余的了。

我们衷心希望家长不要让这种状况出现在你的家庭里,出现在你与孩子的身上。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应该立即拿起“平等原则”这个有力的武器,走上家庭教育的正道。

因此,只要家长能够确立“平等原则”,并实实在在地用到实践中去,家庭的气氛就完全能够很快改变,家庭教育的效果就会逐渐显现。在这个基石出上,家长如能使用巧妙的方法,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这么小,哪来的面子?这话实在是大错特错!孩子一出生,他的面子就开始有了,并且大得很,比大人的大,比父母的还要大!

中国有这样一句家教“谚语”,叫做“堂前教子,枕边教妻”,意思是说,孩子没有什么面子,在什么地方教育都可以,而“妻子”有面子,应该在“枕边”这种隐秘的地方才能“教育”。中国人经常在说这样的话:“官打不羞,父母打不羞,老师打不羞。”这也是不顾孩子面子的“混账话”。

按照家教原则中的“平等原则”,家长必须给孩子留足面子。

我们这里有几个“不要”:

(1)不要在孩子的同学面前批评孩子

调查表明,很多孩子认为,在大人面前被父母批评,即使是“大批特批”也能忍受,可是在自己同学、同伴面前被父母指责,那是很难受的。这是孩子的心声,家长一定要记在心上。我们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大人面前,聪明的家长也不能对孩子加以“指责”,更不要说“大批特批”。孩子为什么能够忍受在大人前面被父母指责呢?这是“习惯成自然”,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可是我们的家长能不能不给孩子提供这种选择的机会呢?因为这样的选择会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我们的家长不仅不要在大人面前批评孩子,更不要在孩子的同伴、同学的面前批评孩子。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在孩子的异性同伴和同学面前批评孩子,说孩子的缺点。

很多事实证明,在异性同伴面前,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面子管教他们,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异常强烈。

(2)不要随便笑话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不要随便笑话孩子,学会换位思考,是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单纯的,不像成年人那样复杂。家长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作为家长,当然会有一段心路历程,总认为自己是过来人,见多识广。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看待孩子做的事,这样往往就忽视了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有一位母亲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儿子三岁多的时候,经常和院子里一个叫毛毛的四岁男孩一起玩。

一天下午,儿子和毛毛之间发生了争执:两人在玩“过家家”时,谁都想当“爸爸”,因为爸爸可以发号施令,有权利命令另一个人做事情。我儿子的个子比毛毛高半头,就说自己高,要当“爸爸”;而毛毛知道自己的年龄比我儿子大,就坚持自己应该扮演“爸爸”。两人争执不下,很不高兴,于是拉扯着来找我说理。

看着两个找上门来的孩子都在气头上,我想,由大人当“裁判”来否定他们中的一个,决断到底由谁来“当爸爸”,两个孩子都会产生挫败感。最好的方式不是简单地分出大小就算了事,而是应该让孩子们懂得合作的好处,谁大谁小不代表输赢,比一比谁大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于是,我对毛毛说:“你几岁了?”

毛毛说:“4岁!”

我问儿子:“你几岁了?”

儿子说:“3岁多!”

我说:“你们比比,4和3哪个大呀?”

毛毛感觉自己占了上峰,满脸得意,神气十足。

我又说:“你们比比,谁的个子高呢?”

这下,儿子的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神情。

我对两个孩子说:“好了,你比他大,他比你高,我看你们都可以当爸爸,好不好?”

两个孩子都得到了肯定,又来了情绪,然后选择了轮流当“爸爸”,又回到院子里继续进行他们的游戏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后,往往会找家长来“评理”。每当这个时候,有的父母就发挥家长的优势,武断地做出判断。表面上看,争执暂时得到了解决,而实际上,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一家欢喜一家愁,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孩子就是孩子,经历的事很少,和成人比起来,在处理事情时,思维方式很难跟成人同步。在跟同伴的摩擦中,孩子会形成一些他们那个年龄段相处的“规则”,而不是由成年人认同的规则,因而,用成年人的规则来判定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格格不入”。

那些懂规则、守规则的小朋友,是很受孩子欢迎的,而“不懂规则”的孩子则会在不断争吵和被拒绝中学会遵守规则。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起到一个引导和协助的作用。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孩子,而要引导孩子们自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友好,学会合作。孩子之间不时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家长不要低估了孩子在社交方面的“自愈”能力,更不要扼杀孩子的这种能力。在不断的吵闹声中,孩子们会慢慢长大成人。

不少家长常常发现,在幼儿园或其他地方被大孩子欺负时,小孩子会受到惊吓或受伤。遇到这种情况,孩子常常会表现出自尊心受损或情绪抑郁。相反,孩子欺负别人时,常常洋洋得意。资料表明,经常欺负人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会继续做出反社会的行为。遇到上面的情况,家长都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的情绪走上常态化,不能让孩子越陷越深。

孩子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和家长是很不一样的,有些甚至是南辕北辙。就拿孩子一些骂人的话来说,家长会觉得不可理喻,真是要反天了。而在孩子看来,这些话不过是一句玩笑而已。

这里有一段对话:

阿姨:你是女的,还是男的?

男孩想了想说:男的。

阿姨: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孩:(随口就答)女的。

阿姨开始正面引导说:记住,你是男的,阿姨才是女的。

男孩突然说:不对!我是绿的,阿姨才是蓝的(这个男孩只有四岁,分不清汉语拼音字母“N”和“L”的区别)。

阿姨一下子愣住了:“嗯?”阿姨仔细一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阿姨正好穿一身蓝牛仔,男孩穿一套绿童装。

由此可见,要在孩子的心中建立一个新的概念,首先得从颜色来区分“绿”和“蓝”开始。大人的话,很多时候孩子是不理解的,还有一个故事:

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图画填色作业。不一会儿,一个三岁的男孩开始心不在焉。于是老师就和男孩玩了一会儿积木,然后又玩了一会儿枪战。而其他小朋友却在认真画画。

老师:你看,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

男孩:画图画啊。

老师:对了。你瞧他们多认真!这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才喜欢。你看,你刚才一点都不认真。你知道什么叫“认真”吗?

男孩:就是不哭也不笑,只会画画,不搭积木,不玩枪战!

……

这个孩子对“认真”的解释出人意料,孩子之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老师应该承担大部分责任。家长可以自己想想,你能很好地解释“认真”吗?

家长不应该笑话孩子“闹笑话”,因为闹笑话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难免的,是孩子的财富。不要让孩子去做大人做起来都吃力的事,比如让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去学习“倒着数数”,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因为孩子的思维还没达到这一步,家长要循序渐进,慢慢来,不要着急。

在幼儿园里,老师经常要求孩子“注意力要集中”,这种要求常常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孩子们“依然故我”,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不能理解这样“高深”的要求。因此,当听到孩子“出笑话”或看到孩子的“怪动作”时,家长要认真地记录下来,“想一想——问一问——谈一谈”,就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这样的“笑话”,父母就可以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让孩子逐渐成熟起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要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想法,不要用自己的谦虚剥夺孩子的权力,扼杀孩子的愿望。

“谦谦君子”是中国人固有的观念,把谦虚当成一种美德。但在国外,中国人的一些谦虚的行为常常会把自己弄得很尴尬,也常常让外国人很难理解。

在中国家庭,有客人来了,主人会问客人:“您想喝什么饮料?”而这时客人总是客气的说:“不必了!”但主人还是会礼貌地拿出茶点来招待,因为这种谦虚地推托,只是表示客气而已,所以主人要拿出东西来招待客人,那完全是主人的心意。而在国外的情形却大不相同,因为他们很“实在”,认为“不要就不要嘛”,何必“强人所难”,一般不会再拿出饮料点心来招待客人。当然,这是各国文化不同的缘故,在很多时候是能够接受的。

在成人社会,为人处世时,互相谦让,表现得很谦虚,是很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把谦虚运用过当,就会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可能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孩子受到别人的夸奖时,孩子的家长会谦虚地说:“哎呀!我的孩子不太懂礼貌。”

这本来是母亲的一句客气话,但孩子会听在耳里,记在心中,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在生活中,家长通常很少在旁人面前表扬自己的孩子,即使是在做对事的时候,也常常得不到家长适当的褒奖和鼓励。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家长说话的内容都比较客观,这样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和别人的谈话中,家长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孩子的一些缺点说出来。在家长看来,这些话可能算不了什么,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会对孩子造成不小的打击,造成负面影响。

相反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在别人面前婉转地夸奖孩子,这样会产生很好的鼓励效果,使孩子觉得骄傲而产生自信,以后便会表现得更优秀。

无数经验证明,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要用谦虚的方法,要尽量避免在他人面前数落孩子,让孩子丧失自信心。应该适度地在旁人面前赞扬孩子,慢慢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孩子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