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家教原则
10654200000035

第35章 弄清诚信环节,奠定诚信基础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大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也说:“从小未受过恐吓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想不到别的做法。”

为什么有的孩子诚实守信,有的孩子欺诈成性?不是孩子天生如此,而是家长教育所致,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所致。

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就应该明白诚信的根源在哪里,诚信的内在要求是什么,诚信的关键在哪里,怎样保证诚信实施等。

下面简单地谈谈这些问题:

(1)尊重:诚信的根源

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那里,我们也可以领悟这个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挑战,得不到所期望的尊重,就有可能表现出不诚实的言行。因为,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会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积累和习得行为和习惯。

我们调查到的无数事例表明:如果家长独断专行,经常在孩子面前使用命令、威胁、恫吓、讽刺,甚至使用暴力“对付”孩子,那么就极易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为了满足某种要求或避免某种处罚或获得某种奖励,孩子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情况。

而如果家长作风民主,家庭和谐、平等,环境协调,孩子就会生活在一个愉快的气氛中,孩子诚信品质的发展就有了极为重要的客观条件,孩子的诚信品质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因为这样的气氛能够给孩子以尊重和理解,能为孩子提供情绪、情感上的安全感,孩子就会充满信心,大胆地探索周围的陌生环境,而不必“编造”谎言来“趋利避害”。

(2)责任感:诚信的内在要求

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个体对自身角色及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的一种认识和情感体验。责任,就是对自身生命的珍重,就是对他人命运的倚重,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凝重。由此可见,责任感是真诚的显著标志。对自己负责,不自欺;对他人负责,不欺人。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仅是自己受到尊重与信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稳定前进的动力。

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孩子责任心的训练和培养,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做错了事情自己负责。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家长务必高度重视,不要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有的家长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注意。

有这样一位家长来电话咨询,说他的孩子喜欢说谎,没有责任心,无论怎么教都教不会,到底该怎么办!经过询问发现,这位四岁孩子的母亲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谎。比如说,她因私事不能上班,就给领导打电话说,她今天感冒了,请一天假!她打电话的时候,孩子就在旁边玩呢。她认为,三四岁的孩子,不懂事,这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正告她,你孩子喜欢说谎,完全是她亲自训练出来的!

千万注意,家长的言行举止,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诚信品质的养成,不要对此掉以轻心。

(3)践行:诚信的关键

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道德的人,从培养孩子的诚信人手是一个起点。从本体论来看,“诚”是“信”的基础,是内在的道德信念。“诚”的要求是:内心所想与外在言行一致,也就是既忠实于自己,又诚实于他人。“信”是诚的外在表现,是判定“诚”的依据和标准,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多边要求。遵循由“诚”而“信”的关系,注重道德层面上的信的养成,进而达到由“诚”促“信”,由“信”化“诚”的目的,由低级到高级渐次递进。孩子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建构诚信理念,促进诚信行为,形成诚信习惯。因此,孩子诚信行为的实施、诚信习惯的形成,必须实践,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体验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诚信理念和诚信行为的形成,是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及环境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

每个孩子都有交往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是孩子重要的社会需要,而成人和环境则是满足孩子这种社会需要的基本源泉。这种需要逐渐形成孩子初始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不断促进孩子诚信意识的形成。因此,孩子交往的内容就应当是有教育价值的,交往的方式应当是平等的,真诚的。

在父母与孩子双向循环的交流过程中,父母的水平应该随着孩子认识水平的进步而提升,不断加深诚信的要求,改变诚信的形式,凸现诚信的功能。因而,父母要严于律己,做好表率,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孩子诚信品质的形成。

值得提醒的是,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和效果。这是因为,相对来说,家庭比较容易营造诚信的氛围,增加诚信的情感。

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很容易通过讲诚实守信的故事、做事诚实守信等方法树立起诚信的榜样,给孩子正确地认识和判断诚实行为的机会和条件,进而使孩子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诚实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守时,不撒谎,讲信用等小事上慢慢做起,让孩子的认识升华为信念,让孩子偶然的诚信行为变成诚信习惯。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家长务必注意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参加诚信道德实践,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是对孩子进行诚信实践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只有当孩子直接面对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并很好地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之时,孩子个体的诚信才可能获得真实性发展。就一般情况而言,孩子直接面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矛盾和冲突,常常都应该经历一个连续而有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是:

第一个阶段:感知诚信情境或事件;

第二个阶段:情感关注与参与;

第三个阶段:对诚信的价值进行判断,辨认事件的诚信与否,对自己卷入这个事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以评估;

第四个阶段:对诚信产生责任意识和明确自己的态度;

第五个阶段:对诚信行为加以抉择;

第六个阶段:实现和坚持诚信行为,以便不断形成习惯,变成一种品质。以上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两种可能:肯定或否定。比如“第一个阶段:感知诚信情境或事件”,孩子可能已经感知,可能还没有感知。如果孩子已经感知,孩子才可能有情感关注或参与其中,否则就谈不上进入下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的诚信感知就前进到下一个阶段,否则这个过程就中断了。

比如:孩子要吃糖,家长给孩子说“没有”了,可是孩子一看糖罐子里还有一颗,于是孩子非要不可,最后家长屈服,把最后一颗糖给了孩子。

用上面所说的六个阶段来分析,具体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是“感知诚信情境或事件”:家长开始“欺骗”孩子,最后在孩子的“抗议”下,屈服,孩子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知了这个事件,但是否对此产生“情感关注与参与”,就要看孩子是不是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当然,孩子诚信判断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可能性很大。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是“傻冒”,这是不明智的!

第二是“情感关注与参与”:孩子对家长的“没有”进行侦查,发现家长“欺骗”后“非要不可”,家长经过一番战斗,最后把糖给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感高度关注,积极参与,这个事件对他产生了影响。

第三是“对诚信的价值进行判断,辨认事件的诚信与否,对自己卷入这个事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以评估”:孩子通过对这个事件进行判断,认为家长“在撒谎”,认为家长“不诚信”,认为这个事件自己完全有必要参与。如果孩子在发现了“糖果”之后,家长说“自己没看见”,把糖果立即给了孩子,孩子就会做出另外的判断。

第四是“对诚信产生责任意识和明确自己的态度”:孩子认为自己有必要“戳穿”家长的把戏,旗帜鲜明地表示出自己的态度。

第五是“对诚信行为加以抉择”:孩子的选择可能有两种,一是家长会“欺骗”,自己也要这样对待别人;而是家长最后还是把“糖”给了自己,还是要敢于“拼”。

第六是“实现和坚持诚信行为,以便不断形成习惯,变成一种品质”:孩子把以上的可能变成自己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变得既说谎又蛮横……

这是一个大概分析,其中的过程往往比这种简单的发现复杂得多,真有“说时迟那时快”的感慨。这是因为,孩子诚信选择的心理过程常常是瞬间就能完成的。在复杂条件下,孩子的诚信选择可能延伸较长时间,可能还伴随着激烈的思想冲突和困难的选择。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出现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中断这种行为的继续。比如孩子要吃糖,自己不愿意孩子多吃,就告诉孩子多吃糖的危害,这样就自然中断了“说谎”的难题。如果当孩子发现糖果后,马上把糖果给孩子,也不会产生更重要的后果。这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技巧,不要小看这种技巧。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继续在良好的情景中发展诚信行为,就应该尽量延续这种情景,让孩子的诚信行为得到强化,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孩子诚信行为的发生,是以他的诚信行为动机与行为代价和报偿的权衡结果作为基础的,是建立在一种“趋利避害”上的。孩子在权衡利弊的时候,必然会做出合乎自己的选择。越是年龄大的孩子,这种权衡越是合乎这种理论。

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合理运用孩子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对孩子主动选择诚信、主动放弃既得利益的行为,家长应该及时鼓励;对孩子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放弃行为过程合理性而选择带有欺骗行为,家长应该及时批评,加以纠正。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特别注意:及时!如果事情已经过去了再“放马后炮”,其效果是有限的。

家长还应该以孩子诚信发展水平作为基础,精心选择和设计含有诚信冲突的生动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孩子诚信水平的提高。

这是因为,只有孩子目前的诚信水平与客观的诚信要求处在某种矛盾状态的时候,只有当这种矛盾状态和总的环境条件能促使孩子积极向上地解决这些冲突的时候,孩子的诚信观念才会形成,诚信行为才会经常发生,最终才能形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4)及时诱导:实施诚信的保障

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欺诈虚伪,要旗帜鲜明地鼓励诚信,批评欺诈虚伪。

及时肯定孩子诚信的言行,对促进孩子诚信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孩子出现诚信行为,家长要给予及时适当的鼓励。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促进孩子诚信观念的形成。

明朝刘基(刘伯温)在《郁离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富商过河,乘船触礁翻了,在水中,他大呼救命说:“我给100两黄金!”

一个渔夫救富商上岸后,他却只给80两金子!

渔夫责备富商不讲信用,商人训斥渔夫实在贪心。

后来,这个富商又遇到同样的情况,像上次那样,富商高喊:“我给他100两金子!”

碰巧,上次救富商的渔夫也在岸边,就对人说:

“这人说话算不了数……”

结果富商被淹死了。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个商人正是因为不信守诺言,最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比如孩子说谎,家长就应该及时引导孩子承认并改正错误,及时鼓励说:“我相信你以后不会说谎了。”这样孩子会更加明白理解和信任别人,逐渐树立起诚信观念。

在家庭诚信教育中,批评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可是批评孩子必须讲究艺术。其基本要点是:

第一,不能损伤自尊心

孩子出现不守信用的行为,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这种行为的原因,千万不要盲目批评。在这个基础上,家长要及时跟孩子单独谈话,以便抑制不守信用行为的继续发生。这样做能够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第二,让孩子心服口服

批评孩子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能讥笑、嘲讽、谩骂,更不能“大打出手”。如果这样,无异于把孩子推向不诚信的泥潭,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为了躲避处罚,就可能编出更大的谎言来。

研究证明,适当的鼓励对塑造孩子的好行为和培养孩子好习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批评和表扬各有利弊,家长要学会恰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