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家教原则
10654200000018

第18章 家长会巧妙沟通,孩子就善于理解

家长虽然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可是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很多父母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成了所谓的“熟悉的陌生人”。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父母子女之间存在隔阂,有时甚至出现严重的对立和矛盾。

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多交流思想和感情,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感受,争当孩子的知心朋友。这就是沟通作为中国家教原则的原因所在。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常常会有许多想法,但是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合乎家长的想法,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及时沟通,鼓励孩子正确的想法,诱导孩子改正不正确的想法,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和孩子沟通有以下两点好处:

(1)有利于建立互相信赖的亲子关系

在中国,有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对自己的话百依百顺,对孩子的意见,家长或者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或者训斥孩子不听话,反正是十二分不满。

在家长的高压管制下,很多孩子要么变得很“温顺”,(可这种温顺常常是表面的温顺,孩子的内心并不真正服从父母),要么变得没有主见,要么变得极其逆反。这就造成孩子不信任父母,干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和父母商量,甚至是背着父母。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是训斥,就是打骂,对孩子也越来越不信任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常常就是这样慢慢变坏的。

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互信任,沟通是基础,也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说得不得体,家长也应该“洗耳恭听”;家长要诱导孩子把他们的想法告诉自己,以便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

(2)能够使孩子心理上获得安全感

如今的社会,孩子了解外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了,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而很多信息都是针对成年人的,所谓“孩子不宜”者很多。所以,现在孩子,无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很早熟。可是社会太复杂,对许多新的信息,孩子不可能真正理解和分辨,而这些信息对孩子又有很大的诱惑力。孩子的面前出现了“地雷”,他们要么感到好奇,要么感到疑惑,这就需要家长为他们指点迷津,释疑解惑,传道授业。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孩子沟通,给孩子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父母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比如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被老师误会,喜欢上某个异性,在某个场合丢丑了等等,都是值得注意的。出现这些情况,孩子就可能表现异常,情绪不佳。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就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是自己的依靠,因此产生安全感,获得心理的安宁。获得心理的安宁,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心智健康发展。

跟孩子沟通,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家长都是爱孩子的,都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如果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家,是他们永远的避风港。

无论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都需要家庭的温暖,只是不同的年龄对想法的表现不同而已,家长要善于理解孩子的一切。特别是5~8岁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转变期,由幼儿依恋父母的阶段向自理自治的儿童时期转变。他们需要适应新环境:新的学校,新的老师,以及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负担是挺大的。这时,父母除了要帮助孩子成功地从幼儿期转变到儿童期之外,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

有这样一个故事,读起来令人感触颇深:

有一个8岁的男孩,藏在铁路的运煤车里“外逃”,几经周折,竟然到了离家几千里外的一座矿山,幸亏被几位好心的工人搭救,才没被冻死饿死。

人们问他,为啥离家出走,孩子说因为功课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嘲笑……

有人又问他为什么不跟家长说,孩子说:“他们都忙着做买卖,哪有功夫搭理我?”

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特别是农村,很普遍,“留守儿童”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明白,赚钱是一辈子的事情,而教育孩子却是有时间限制的。千万不要“抓住了芝麻,丢掉了西瓜”。正因为家长没有时间,孩子有了心事也无处表露了。

我们知道,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能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坦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解,更不会出现一个8岁孩子“远征”的现象。尤其是孩子,家长要让他们在家里尽情地发泄自己的情感,谈论自己的遭遇,如果孩子能够毫无顾忌地向关心他的人诉说感受,那么快乐的情绪会感染家庭其他成员,不快乐的情绪会因为家长的分担而减少。

孩子情绪不稳时,家长应该了解和同情,以长者的气度,让他发一下脾气。如果这样,孩子的愤怒就会烟消云散,因为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

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爱、有信任的家庭,就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就有勇气克服困难,这也是家庭的功能,这也是沟通能够获得的效果。

同时,孩子要形成健全快乐的人格,就要适时地抒发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家长明白自己的愿望与需要,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释放方法,对孩子的健康大有裨益。家长得知孩子的愿望和需要,就可以随时随地给予孩子帮助、支持和鼓励,孩子就会快快乐乐,正常发展,满足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快乐性格。

(3)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家长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就能够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如果任由这种自我意识存在和发展,孩子就会形成自私自利的个性。最有效的引导方法,就是大人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把握孩子的心理。

发现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时,如偷窃、抽烟等,家长要冷静,不要气昏了头脑。要以体贴、谅解的语气诱导孩子说出为什么那样做,说说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能大动肝火,应该以沉默和倾听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因为家长越是暴跳如雷,越是训斥孩子,孩子越是感到不安,越是难以解决问题。有这种行为的孩子,常常都是很有个性的,如果家长方法不当,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增强,凡事与父母对着干,越不能够改掉坏习惯。

如果家长态度诚恳、友善,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孩子就可能毫无保留地说出内心的情感,说出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样,家长就能了解孩子的情况,明白孩子的心理,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便能接受父母对他的帮助,明白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

家长要记住:这是坦诚相待的过程,不能“引诱”孩子说出事实之后,达到“引蛇出洞”的目的,把孩子暴打一顿或严加惩罚。有的家长“说话不算数”,曾经使用过这样的手段,结果大大地恶化了亲子关系。

(4)发挥父亲与孩子沟通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自然担负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父亲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

尽管作父亲的每天工作都很辛苦,但是还要想办法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找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讨论一番。比如,畅谈彼此的感受或见闻,借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谈谈对某些新闻的见解,对娱乐或体育的见解,生活中的喜与乐等等。

其实,父亲与孩子之间可交流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在这里我们建议那些不和孩子沟通的父亲:“当你下班回家后。不要只顾寻找晚报,阅读股市分析,请你不妨先和孩子打声招呼,和孩子玩耍一会,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父亲应该利用闲暇时间或假日,和孩子一起游戏、运动或做家务,以增加彼此的感情。从各式各样的活动中,了解孩子的脾气禀性,兴趣爱好,便可让孩子对你有更多的认识,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怀和爱护。

父亲和孩子做运动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等,要让孩子尝试成功与失败的滋味。

开始的时候,由于孩子不会玩,爸爸总是能赢。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失去运动的兴趣,而且会有挫败感,觉得自己没有用处。所以要求父亲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尝试一下胜利或成功的滋味,这会增加孩子的兴趣,也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

让孩子在成功与失败间体会到成功、失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已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是不是尽了最大努力。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这对孩子做人做事都有很大的帮助。

做家务也是父亲与孩子沟通的好机会,一来可以增进父子之间的感情,二来也让孩子认同父亲的角色。分配家务时,父亲要把既安全、孩子又感兴趣的事情分给孩子做,并仔细观察孩子的个性、能力和倾向。

父亲和孩子一起做家务,让孩子明白,做家务并不全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只要是家庭成员,就有做家务的义务。通过做家务,可以训练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责任心。孩子长大后,将会是一个关心家庭、尽职尽责的好丈夫(或好妻子)。

父亲可以利用假日带孩子到野外郊游,让孩子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共享美好时光。当孩子真正接触到书本上提到的自然科学知识时,上课时就会更有兴趣了。

如果父亲白天实在没时间和孩子沟通,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孩子的游戏。十岁以下的孩子,可以跟他玩摔跤、翻筋斗等,这些游戏只需利用家中的床或旧垫子便可进行;也可与孩子捉迷藏、玩呼拉圈、砌砖等等。只要运用心思,家中许多物件都可以成为你与孩子玩耍的道具。

这些运动或游戏,可以训练孩子手脚的灵活性,大脑的灵敏性,增强孩子的体力,最重要的是借着与孩子一起游戏的机会,了解孩子的兴趣及能力,形成孩子与父亲的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