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家教原则
10654200000017

第17章 优点不夸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如果家长要保持孩子好的言行举止,就应该多夸奖、多肯定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给孩子指明前进方向;如果家长希望禁止孩子不良的言行举止,改正孩子的缺点,就应该给予适当惩罚,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错的,把孩子引向正确方向。

但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责备和惩罚,往往多于肯定和鼓励,这是因为家长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孩子正确的言行举止,是理所当然的,用不着加以肯定;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就马上感到“大祸临头”,立即加以训斥或责骂,有时甚至“大打出手”,美其名曰“黄荆棍下出好人”、“孩子不打不成人”,从而形成了“缺点不管不得了,优点不管少不了”的观念。

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不合理的。

而激励原则认为:“优点不夸不得了,缺点少管逐渐少”。激励原则把观察点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弱化孩子的不足,这样的结果,不仅容易起到强化、巩固孩子好行为的效果,还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即使孩子有明显的缺点,也不要过多地批评,而是通过表扬他的优点,暗示他改正缺点。这样既有效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可以让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自觉自愿地改正缺点,最终缺点越来越少,优点会越来越多。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强调,“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成功的快乐体验会带来下一次的成功,而一次失败的体验,家长如果教育不当,则可能会引起再一次失败。

孩子受到激励,就会积极去做被激励的行为,人在积极的状态下就容易取得成功。而一旦成功,在快乐的情绪当中,又会继续自觉地重复这种行为。这就形成了一个激励——成功——激励——再次成功的良性循环。

反之,如果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情,家长不是安慰鼓励,而是训斥责骂,那么不快乐的体验就会加倍,当他做事情的时候,因为害怕再次犯错,所以心理负担比较重,结果在沉重的压力下,容易再次犯下错误。于是家长再给予更为激烈的批评。结果就形成犯错——批评——再犯错的恶性循环。

在激励的环境中,孩子会自信、勇敢、充满热情,在指责的环境中,孩子会自卑、胆怯、沮丧失落。

所以,多鼓励,少训斥,发现孩子的优点,忽视孩子的不足,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这是快乐教育的秘诀。

请家长把指责换成激励,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相信您一定会觉得孩子越来越可爱,在你的激励下,孩子也会越来越往好的方向发展。

对那些不习惯于激励孩子的父母来说,要改变自己一贯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一种挑战。不过,只要您敢于突破旧的教育观念,采取激励的教育方式,就能取得巨大成功,改善亲子关系。

当然了,激励是需要艺术的。那么激励需要哪些艺术呢?

(1)激励要真诚

真挚、有诚意的激励,才能打动人心。因此,父母激励孩子时,千万不要摆出冷面孔,说起话来不要一副好为人师的口气。既然是对孩子由衷的激励,就应该把喜悦的情绪从话语之中流露出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真诚。

比如,马路上有个空牛奶盒,孩子看见了,走过去捡起来,又丢到远处的垃圾筒里。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良好表现,不能轻描淡写地说:“你做得对。”孩子会因为家长的冷淡表现而中止这种行为。如果家长发自内心、充满激情地称赞孩子:“好孩子!你这样做太让我们感到高兴了!你是我们的骄傲!”甚至还可以采取身体语言表示对孩子这种行为的赞许。孩子就会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父母的重视而继续这种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研究证明,家长温和而爱抚的话语,对孩子的语言、智力发展会产生良好的刺激。要特别提醒的是,家长必须做到亲切,自然,富有爱心,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如果家长采用说教或枯燥无味的谈话方式,常常就会适得其反。

研究发现,经常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能够听出别人听不出来的言外之意,所以,父母要善于利用这些东西。一个小小的语气词,一种特殊的语气,常常会起到语言难以起到的作用。

(2)激励要趁早

研究发现,家长经常说一些令孩子感到振奋的话,一般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尤其是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孩子的语言是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如果家长在无意识中从小剥夺孩子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孩子就不可能学会说话,印度的狼孩就是这方面最好的证据。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彼得·贾兹克所进行的研究表明,不到半岁的婴儿就能听懂一段话中的几个词。如果一段话中有一个婴儿熟悉的词,听懂的就会更多。这个实验同时表明,18个月的孩子虽然通常只能一次说出两个不相连贯的词,但已经能理解语法正确的句子。

这项研究的结论是:孩子早在能说出简单的句子之前,就已经能听懂周围人的话。了解这一点,对父母来说至关重要。

(3)激励而不挑剔

有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期末考试得了第三名,高高兴兴地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

妈妈高兴地说:“很好,很好,你进步很多哦!”

孩子听了,很高兴。

妈妈接着说:“可是数学分数太少了!要是数学分数再多得点,就能得第一名了!我平时叫你多做几道数学题,不要死记硬背,你就是不听,现在怎么样……”

本来母亲开始时候的几句话说得挺好的,可是随着后面的挑剔,孩子的高兴劲儿就被挑剔打消了,沮丧随之而来!

这样的事情可能每天都在家长中发生,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个孩子,成绩一直不理想,一次,费尽心思,好不容易才考了59分。

孩子带着“成功”的喜悦跑到妈妈面前:“妈妈,妈妈!”

妈妈看了分数,很难受地低下了头,爸爸看完之后,严肃地说:“过来……”

家长这样的举动,必然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我们一再提醒家长,孩子的进步不可能“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而只能“如水滴石”,不断进步。只要孩子有进步,尽管这种进步可能很小很小,家长都应该“高兴”,给孩子鼓劲。

对孩子进行激励,家长要出自内心,要热烈,不能稀稀落落,言不由衷。否则,孩子以后就不再努力,即使努力,兴奋度也不够,可能也是稀稀落落的,因为孩子的感官世界比成人更敏锐,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孩子是不会继续前进的。

不少家长贪功冒进,总要求孩子拿第一。这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表现。在一个集体里,第一总是一个,你拿了第一,别人就只能拿第二,这也不切合实际。

家长喜欢孩子拿第一,这是人之常情,可在孩子已经取得好成绩的情况之下,几句好话之后马上提出批评或要求,很多孩子都是很难接受的。事实证明,出现这种情况,常常都是不欢而散。

可是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种直来直去的挑剔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不但抹杀了原来激励所起的作用,甚至损坏了孩子的自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

这种对待孩子的方法,混淆了激励和惩罚的界限,让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家长希望孩子不断进步,这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技巧,难免适得其反。这种方法,不但收不到激励的效果,反而给孩子造成沮丧、失望、灰心等情绪,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孩子对父母的误解、愤恨,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因此,我们主张,在激励孩子时,家长要使用肯定的语气,和蔼的态度,切忌在激励中混合责备的成分,混淆了激励和惩罚的界限。

还有些家长,总在自己孩子的面前说别的孩子是天才,别的孩子多优秀。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自己孩子的上进心。这种激励同样没有效果,当孩子听见自己的父母夸奖别的孩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不平、抑郁、愤恨等心理,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可能使孩子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伤害自己或他人。

(4)激励不要厚此薄彼

对孩子进行鼓励,家长必须按照公平和适度的原则办事。如果有几个孩子,就应该一视同仁,比如同样事情,拿同样的标准,用同样的频率。比如对一个孩子激励,而对另一个孩子不闻不问,这是不好的。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如果这种作法过于明显,就会给没获得足够激励的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我们的调查发现,有的孩子一天可以获得很多次表扬,而很多孩子一天不但得不到一次表扬,还会被多次指责。在年轻老师那里,这种情况最为常见。

有的家长,经常举同样的例子或同一个人来教训自己的孩子,这样做,不仅会产生偏颇的嫌疑,也缺乏新鲜感,孩子会厌倦的。

不少家长经常做的一件傻事情就是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去跟其他孩子的长处比较。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作为陪衬,也不要压低别的孩子抬高自己的孩子。激励孩子不要伤害别的孩子,这是激励的一条准侧。比如一个孩子回答问题是正确的,而另一个孩子回答不正确,就应该在肯定正确的孩子的同时也激励回答不正确的孩子,这样就能够使两个孩子都不断前进,而不是表扬回答正确的孩子而批评回答不正确的孩子。当然,孩子的错误是应该指出来的,不过千万要注意技巧,不要使孩子产生一种自己一无是处的感觉。

一般来说,家长都善于注意对孩子的惩罚是否公平,而常常忽视激励方面的公平。激励的不公平,对于成人来说,虽然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一般都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可在孩子的身上就很难了。对该受表扬而未得到表扬的孩子而言,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惩罚”,有时可能比惩罚还要可怕。

不少家长考虑到了孩子的资质天赋和个体差异,对同样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这是可以的,可如果缺乏必要的技巧,有时也会引起孩子认为父母“偏心”、“不公平”等想法,所以,在激励孩子的时候,家长要特别注意公平性与表达技巧。

(5)不要乱比较,转弯抹角最有效

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家长就不要怕找不到孩子的优点,就不要怕找不到激励孩子的技巧和方法。

一般来说,只要讲究技巧,家长的激励对孩子都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都能够使孩子感到高兴而激发出孩子的动力。

这里主要说说不要乱比较、非面对面的激励技巧。这种技巧的最大好处是,让孩子特别是大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在“讨好”孩子,而是一种客观的评价,这样自然能使孩子有一种真正被激励的感觉。

在很多家庭教育报告会上,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我这个孩子,一点都不争气,学习不用功,在家里做作业慢吞吞的,一点儿上进心都没有,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我怎么有这样一个孩子。你看你们班的某某同学多好,学习用功,学习成绩又好,学习上一点儿都不用父母操心,老师您说我这孩子该怎么办呢?”

有个学生曾经委屈地告诉我们,每天一进家门,妈妈就开始唠叨,说什么:“儿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你看你们班某某同学,学习比你强多了,他妈妈和我在一个单位,你学习不如他,在班级学生中的威望也不如他,我在单位里都抬不起来头,你一定要有出息,妈妈的希望全寄托在你身上了。”

这个学生说:“现在,我都不知道怎么做,妈妈才能满意。”

我们还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学生把圆规尖放到了班长的喝水杯里,班长在喝水时及时发现。当问那名同学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妈妈在家里总说他样样都比我好,我什么都不如他。”

我们发现,有些家长总在孩子面前说别的孩子是天才,别人的孩子是金子,目的不过是企图激发自己孩子的上进心,可结果都是事与愿违。当自己的孩子看到家长把别的孩子说得那么好,而自己却一无是处时,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又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伤害自己或他人。所以,我们认为,家长对孩子应该多鼓励,经常告诉孩子,他是家长的骄傲,只要努力,一定能够成功。

试想,大人在单位得到领导的表扬时都会心里美滋滋的,工作起来特别开心、卖力,何况孩子呢?

家长一定要明白,激励不仅是家教原则,也是一种家教技巧,绝对不是作秀,家长必须从欣赏孩子的角度出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充满爱意的话,就是一种激励。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