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家教原则
10654200000013

第13章 多做正面引导,放弃指责抱怨

激励原则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进步,多肯定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盯住孩子的缺点不放,一味批评指责。

家长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激励,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与关爱,才能激励孩子培养自信;家长多用正面肯定,暗示和引导孩子努力改正缺点,孩子才会愉快地接受家长的意见,自觉改正错误。

如果家长总是抓住缺点不放,对孩子过多地抱怨和指责,孩子一方面会形成自卑心理,一方面还会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烦甚至仇视心理。

一份著名的儿童教育刊物曾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调查,在给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对待你?”

3671名孩子中,56.82%的孩子选择“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我的进步,并且肯定我”;54.67%的孩子选择“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别的孩子比我强”。

结果没出来之前,调查人员原以为选择“玩的时间多一些”和“多给零花钱”这两个答案的孩子会多一些,可事实恰恰相反,选这两项的人数最少,分别占23.54%和11.11%。

这说明,大多数孩子渴望被肯定、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大大超过了对金钱和娱乐的渴望!同时也说明了中国的许多父母不能正确地评价孩子,给孩子的正面肯定较少,爱把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

在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在跟孩子交谈时,你最爱说的三句话是什么?”

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来自不同地区、从事着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经济条件的爸爸妈妈,大多数竟然写的都是这样三句话:“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

其中“没出息”这三个字是孩子们最不爱听的,但却成为众多家长最爱说的三句话之一,有着相当高的使用率。这种对孩子极大否定的话,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们从心底呼喊:“爸爸妈妈,我们不想在否定中长大!不想听你们对我们说‘你太笨了!’‘太糟了!’太不争气了!”

由于年龄特点,孩子有爱玩爱闹的天性,但是即使再调皮的孩子也希望被肯定,希望得到积极的评价。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男孩很调皮,经常挨老师的批评,从未受过表扬。

一天,他兴冲冲地跑回家,高兴地对妈妈说:

“妈!今天老师表扬我啦!”

妈妈喜出望外,忙问:“老师表扬你什么啦?”

儿子得意地说:“老师说我的检讨写得不错!”

第一次听这个故事,觉得好笑,但故事中孩子渴望被肯定的强烈愿望却让人感动。孩子由于贪玩、好动,可能会犯一些小错误,但他们本质上却是天真、善良的,他们内心是愿意成为好孩子的。

所以,家长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而应该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积极的肯定,引导孩子在激励下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那些总是埋怨孩子一无是处的家长,一定要好好反省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

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儿童文学家陈庆祥说:

如果你能说出孩子10个优点,你是个优秀的家长;如果你能说出孩子5个优点,你是个合格的家长;如果你连孩子一个优点都说不出来,那你该是个“下岗”的家长!

作为家长,有义务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求全责备”,“鸡蛋里挑骨头”,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

当然,激励孩子必须注意方法,如果方法不对,常常会引起不良后果。

有个家长给我们说过这样一个例子:母亲煲了鸡汤给儿子喝,可是儿子不喝。母亲就想出了办法:“喝一口奖一元钱!”结果孩子喝了鸡汤还赚了钱。

这位母亲问这种方法如何,我们当时就给她指出:孩子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鸡汤是为母亲喝的,所以母亲应该给钱,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感恩”。这样自然不可能很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也错过了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现在的孩子,不少都没有“感恩”之心,其根源很有可能在家长身上。现在很多人都说孩子很“自私”,家长应不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自己是不是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经常都说,关键在家长,在家长的修养,在家长的方法。可是现在家长“无证上岗”的现象实在是太严重了。

我们提倡,家长必须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改善自己的方法,争当合格家长。我们认为,家长可以分为三等:一等家长善于用眼睛管教孩子;二等家长只是用嘴巴管教孩子;三等家长不得不用拳头管教孩子。

这三等家长的不同在于:

一等家长有足够的修炼,与孩子沟通很好,只需要用眼睛暗示孩子,孩子就能够沿着健康的道路健步走下去。二等家长修炼不够,没有较好的教育方法,与孩子沟通不好,不得不整天把嘴架在孩子身上,其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三等家长没有做家长的修炼,简单粗暴,笃信“三句好话不如两马鞭子”的古训,动不动就是“大打出手”,其教育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每个家长都应该争做一等家长,尽力不做二等家长,千万不要做三等家长。

不是孩子不好教,而是家长不会教,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孩子十分在意自己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能够常常给孩子一些激励,不但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会让孩子乐意保持和坚持那样的行为。

中国的家长大多比较含蓄,即使孩子有好的表现,也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顶多说句“好乖”而已。如果是这样的父母,那么应该调整一下教育方式,试着体验一下激励的强大功效。

或许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有哪些好行为才值得大加激励的呢?其实,小小的激励也有很大的效果。关键在于父母能不能在正确的地方,以正确的方式激励孩子。

只要父母时时提醒自己多看孩子的优点,相信一定会觉得孩子愈来愈可爱,而在看到优点时,别吝于表达出来。

因此我们提醒父母,激励时不仅仅是说一句“好棒”、“好乖”,而是要加上具体事例,才能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真心。

我们来看下面这位母亲是如何激励孩子的:

我儿子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作文一度连续几次不及格。我当初也有过拍桌子“横眉冷对”的冲动,可我冷静了下来,知道这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会伤害儿子幼小的心灵,使他产生逆反心理。

我反复看了儿子的作文,发现语句还算通顺,错别字不多,句号、逗号也还会点,立刻抓住这点激励他。我首先肯定他学习认真。字、词、句、标点掌握得好,这说明写作文的基础是存在的。这样一说,儿子神情开朗,对作文有了初步的信心。

然后我话锋一转,说到:“只是你的作文内容太空洞,也许你觉得没什么好写,老师才给你不及格,是吗?”

儿子坦率地承认了。

于是我委婉地说:“这都怪妈妈不好,没带你出去多玩玩、多看看,你当然会觉得没东西好写。这不是你的错,是妈妈的错。”

星期六,我带儿子参观了工艺美术展览,引导他注意观赏每一件工艺品,并让他挑选两件最喜爱的,反复看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回到家,他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内容充实的长长的作文。

为了让儿子打好作文“翻身仗”。我花了很多力气帮他修改作文。结果,这篇作文得了“5——”。从不及格到“5——”,这是一个多大的进步啊!

后来我又用这样的办法让他得到了几次高分,儿子终于完全有了自信心。

更让我高兴的是下面这件事:

一次,发现他背着我偷偷地写,没让我过目便交上去了,作文本发下来居然得了“5——”!我明白儿子在这篇作文上花了许多心血,就对孩子说:“妈妈帮你改作文,只能得‘5——’,不要妈妈帮你修改,也得了‘5——’,说明只要努力就能够把作文写得更好。”

就这样,儿子从不喜爱作文到喜爱作文,变成了一个优秀的小作者。我深深地感觉到激励的神奇功效!

然而,有不少的家长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激励这门艺术,他们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却经常发现事与愿违,“有心栽花花不发”于是“恨铁不成钢”,以至拳脚相加,棍棒齐下。

其实,孩子与成人一样,具备人性的一切弱点,甚至表现得更为直率。因此应该尊重孩子,决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注意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讲究教育的科学性,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这对那些不习惯于激励孩子的父母来说,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无疑也是一种挑战。不过只要你敢于迎接这种挑战,无需多久,你就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激励孩子有两个基本目的:针对孩子具体的好行为进行激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等;同时还应该激励孩子产生想法的意愿,把好的想法转化为好的行动。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青年给老婆婆让座,回家就可以对孩子说:“在公车上,那位哥哥把座位让给老婆婆,这是一种好习惯,你要向他学习,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所以作为家长,应该用爱心,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多从正面肯定孩子,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熟视无睹。

我们强调,激励原则并不是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不顾,坐视不理,而是扬长避短,通过肯定孩子的优点来引导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激励孩子培养自信,努力改正缺点。

家长们,多肯定您的孩子吧,让你的“慧眼”多发现孩子的优点,让你的称赞,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阳光,激励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