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家教原则
10654200000014

第14章 激励要适度,惩罚不随意

激励有度,千万不能过分,如果没有把握好尺度,其后果是严重的。

激励孩子不能吝啬,同时也不能过分,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味地激励同样是弊大于利。以下几点值得家长注意:

(1)不要用激励来控制孩子

孩子渴望大人的认同,特别是家长和老师,这就是激励原则能够立竿见影的原因所在。可是很多家长之所以激励孩子,与其说是出于孩子情感上的需要,还不如说是大人为了方便教育,借此让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已。这是不好的,不能用激励的方式来控制孩子。

(2)不要让孩子对激励上瘾

家长可能从一些家教书籍上看到过这样的理论:激励能激发孩子的信心和自尊,于是,家长对孩子一味地激励。殊不知,在父母的多次激励之下,孩子对激励有了依赖性,以至于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如果受到父母的激励,就是对的;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激励,就是错的。

这是很危险的。过多的激励不但不能使孩子相信自己,反倒让他们更缺乏自信,遇到困难不懂得克服,轻易就放弃了。对一些简单的事情也没有主见,要靠父母做主。

(3)不要因为激励多而剥夺孩子的自豪感

有资料表明,父母频繁的激励,会使孩子追求更多的激励。一旦父母不再激励,孩子就会觉得他所做的事情就没意义了。

另外,父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激励,往往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思想、情感和观念。比如,一个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了一块点心,孩子可能是为了得到家长的表扬,或者是别的孩子向他索要了,也许是孩子真正想和他分享这块点心。

但是有些家长却忽视了孩子这一行为的动机,看到孩子的这一举动,就大加赞扬,激励孩子继续发扬这种精神。这种做法会造成孩子分不清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误的。

所以,父母在激励孩子时,一定要弄清楚孩子行为的动机,帮助孩子认清事实,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运用好激励这一教育原则。

激励是一门艺术,家长在激励孩子时要讲究技巧。在实施激励时,一些家长容易出现下面一些问题:

(1)夸奖过于频繁

夸奖犹如阳光,能让人感到温暖、愉悦,但是过多的夸奖容易使孩子对夸奖产生依赖,变成孩子做什么都只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和认同,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意愿。孩子习惯于接受夸奖,会认为别人的夸奖是理所应当的,如果一旦别人没有夸奖他,便会感到委屈和失落,产生抵触情绪。被夸奖过多的孩子,接受不了一点批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一点挫折就如大难临头。

(2)夸奖过度

有的家长在称赞孩子时,不切合实际,夸大了孩子的优点,这容易使孩子变得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长此以往,孩子就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

(3)只有奖励没有惩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孩子也不例外。奖励,是强化好的方面;惩罚,是弱化坏的方面。有奖有罚,才能让孩子明确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如果只有奖励没有惩罚,孩子没有比较,就体会不到奖励的可贵,奖励的效果也会因此降低。

所以,家长在激励孩子时,应该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并用,同时要注意把握尺度,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适可而止。

夸奖要讲究方式,把握尺度,惩罚也同样如此。在实施惩罚时,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要讲究方式

惩罚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但是许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把惩罚等同于体罚。实际上,体罚只是惩罚的一种方式。惩罚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体罚只是其中最原始的、最无奈的一种,家长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对于孩子实施体罚。

许多人认为体罚是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在一般情况下收效最明显,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让一个孩子选择是挨一顿打,还是一个月不准看电视,有的孩子可能宁愿挨一顿打。所以惩罚孩子必须针对孩子的弱点来实施,而不是简单地采取打一顿或罚跪等体罚的方式。

(2)惩罚的强度要适当

惩罚过轻,就达不到惩罚的效果;处罚过重则又可能严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让孩子产生厌恶甚至憎恨的心理,也有可能引发孩子激烈的反抗。

(3)惩罚切忌情绪化

有的家长在气头上,往往实施过于严厉的惩罚。一些家长经常犯这样的毛病,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翻孩子的旧账,把他以前犯的错误通通拿出来说一遍,结果越说越气,说出过激的话,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家长则是狠狠打孩子一顿,等心平气和了,内心才感到愧疚。虽然家长一如既往地疼爱孩子,可是孩子内心所受到的伤害却是很长时间都难以抚平的。

(4)惩罚应一贯和一致,讲求原则

惩罚孩子必须讲求原则,不能有时严厉,有时又惩罚过轻,这会降低家长的威信。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必须达成一致,采取相同的惩罚规则。

(5)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惩罚孩子要先讲清楚道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受到惩罚。这样惩罚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孩子得到的只是痛苦的回忆,却没有从根本上反省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