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08

第8章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生平

约公元前468年,墨子出生在一个手工艺者家庭。相传他的祖先墨如是禹的老师,他的父亲墨祺因仰慕禹,而以夏朝的吉祥物“翟”(山鸡的一种)给儿子取名为墨翟。

墨子出生的时候,距孔子逝世仅十几年。时值战国初年,各国征战不休,而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尤其是孔子的弟子特别活跃。当时也出现了“士”这个经济独立、有特殊才能的社会阶层。

墨子从懂事以后,就跟随父亲学习木工手艺。数年间,墨子就学得一手好手艺,连后来的惠施也称赞其“大巧”。少年学艺,使墨子成为有才学的“士”,为日后成为劳动人民的“平民圣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元前460年,墨子9岁。他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但学了数年之后,他对儒学产生了怀疑,觉得儒家礼乐烦苛,“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于是“背周道而用夏政”。

放弃儒学后,墨子又学于“史角之后”,学习古代的“清庙之法”,礼简而重实,称颂禹道。

公元前456年,墨子13岁。他一边学习禹道,一边自学典籍,如《诗》、《书》等。

公元前455年,墨子初次出游,他去了郑国,正好遇到“郑人弑哀公”。第二年,墨子由郑西行至晋,恰逢晋国内乱。

公元前448年,墨子21岁,他已经开始收徒讲学。不久,墨子与弟子公尚过一起游学越国,并得到越王的接见,墨子向越王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越王非常高兴,表示如果墨子愿意在越国为官,可以“裂故吴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墨子拒绝了越王,只求越王“听吾言、用吾道”。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墨子离开越国去了蔡国。

公元前444年,墨子南游卫国,随行带了很多书。他的弟子旋唐子问:“吾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墨子回答说:“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之后几年,墨子奔走于楚、越、宋等国之间。

公元前439年,墨子到了楚国,他将自己写的书献给楚惠王,楚惠王“爱而读之”。但由于书中墨子为平民百姓说话,楚惠王便推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肯接见墨子。

公元前434年,墨子35岁。韩非子在《显学》中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成为显学,与儒学并称,许多学者将其定在了这一年。因为此时墨子已成为饱学之士,周游列国,名扬四海。

墨子反对战争,认为战争对国家、人民均会带来严重伤害。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为阻止战争而奔走。公元前423年,楚国鲁阳文君想攻打弱小的郑国,墨子急忙赶到楚国,以“非攻”的道理劝诫鲁阳文君,使他停止了战争。公元前412年,齐国出兵攻占鲁国的城池,墨子赶到齐国,当着齐王田和的面指责其侵凌小国之地,并告诫他,多征战必“受其不祥”。公元前411年,齐国又一次征伐鲁国,墨子又一次赴齐,批评齐国以大国欺凌小国。

公元前409年,墨子60岁。在齐国的威胁下,鲁国国君召见墨子,求教于墨子:“吾恐齐之攻我也,可救乎?”墨子为鲁君出了三条主意:“尊天事鬼”,“遍礼四邻诸侯”,“爱利百姓”。

公元前404年,墨子出游宋国。宋国大臣子罕因反对墨子“非攻”、“兼爱”的思想,设计囚禁了墨子。不久,墨子被救离开了宋国。

公元前403年,著名匠师公输般(鲁班)为楚王制造了云梯,准备起兵攻打宋国。墨子得悉这个消息后,立即一面派禽滑厘率领300名弟子,带着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守城器械去宋国协助守城;一面亲自从鲁国出发赶往楚国。一到楚国的都城郢城,墨子便冒着被杀的危险,用辩理和守城技巧游说,使楚王和公输般折服,放弃了攻宋的计划。第二年,墨子由楚回鲁国,途经宋国,“天雨,庇其闾中,宋闾者不纳也”。墨子一点儿也不显耀自己,他像其他“贱人”一样穿着破旧,守城的士兵不知他就是保卫宋国的恩人墨子,因而“不纳”。

墨子的一生是奔走的一生,是传播其“非攻”、“兼爱”思想的一生。公元前376年,墨子逝世,享年93岁。

墨子著作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7篇。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4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22篇。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6篇。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6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包括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一书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6篇是墨翟自著。而孙诒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诒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5篇。这5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11篇。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11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弟子精研而成。此11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墨子》一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多年来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有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总之,《墨子》内容广博,涉及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