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07

第7章 子思

子思(约前483—前402),即孔伋,孔子之孙,战国初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述圣”。

子思生平

约公元前483年,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出生于鲁国陬邑。当年,孔子68岁,他非常喜欢这个惹人喜爱的小孙子,并对子思寄予厚望。

子思自小活泼好动,非常聪颖。他虽然是孔子的孙子,但他4岁的时候孔子就病逝了,他没有机会亲随孔子学习。孔子临终前,将子思托付给了弟子曾子。

子思稍大以后,就跟随曾子以及孔门的其他弟子学习儒家文化。据史料记载,子思未成冠礼之前,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

子思所处的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乐崩坏,生民涂炭。他在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之后,也像其祖父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教徒授学,以希翼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救民于水火。

子思曾到过宋、齐、卫等诸侯国,以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游说国君,但均没有受到重视。子思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更没有因此而贪享安逸、贪图荣华富贵。

子思是高尚的、孤傲的、卓而不群的,这使得他与人心不古、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正因为此,子思的生活常常非常贫困。

一次,鲁国人胡母豹劝子思:“子好大,世莫能容子也。盖亦随时乎?”胡母豹告诉子思,不应该一味去追求儒家理想,以致自己为世所不容,而应该随波逐流,这样生活才能快乐。但子思却回答说:“大非所病,所病不大也”,“大不见容,命也;毁大而求容,罪也,吾弗改矣”。子思认为,自己所抱持的伟大志向并不是缺点,他所担心的是远大的志向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不被世人所接受,这是命而已;如果为了使世人接受他从而背离了崇高的志向,那就是罪过。

《孔丛子·抗志》记载,曾子的儿子曾申也曾劝说过子思。曾申说:“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贫贱乎?”子思回答说:“道伸,吾所愿也。”对于曾申的质疑,子思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推行儒家政治思想的决心。

生活中,子思亦始终以儒家的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如儒家非常重视交友之道,主张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远离品行不端的小人。子思在交友中,也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孔丛子·公仪》记载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有一个叫公仪潜的人,平时非常注意自己的道德气节,又很有学问,对于名利比较恬淡,他不愿到诸侯那里当官。子思是他的好友。鲁穆公想通过子思请公仪潜当国相,并对子思说:“公仪先生如果肯辅助我,我愿意将国家分为三份,给他一份。请你对他说说看。”子思回答说:“以你这样的说法,公仪先生更不会来了。你如果如饥似渴地需要贤人,能够采纳、实行他们的主张、谋划,即使粗茶淡饭,我也愿意奉命去邀请。现在你只是用高官厚禄去钓贤人,没有信用的意思。公仪先生的智力如果跟鱼、鸟一样,当然是可以的;如果不是那样,那么,他将永远不会到你这里来。而且,我也不愿意为你拿钓竿,去糟蹋守节的贤人。”

子思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敢说敢做、不畏权贵,气质高洁、不卑躬屈膝。《孟子·万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鲁缪公敬重子思,多次派人问候他,并每次都送给他一些肉食,子思每次都要行礼接受。对此,子思很不高兴。他认为,国君喜欢尊重贤者,却不能加以任用,又不能以礼来对待他,而使贤者屡次为一块肉作揖行礼,这不仅不是对待贤者应该有的态度,简直就是把贤者当作犬马来畜养。所以,当鲁缪公再次派人来的时候,子思把来人拒之门外,并拒绝接受鲁缪公的礼物。

子思的刚毅性格不仅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风尚,而且对其弟子孟子等也影响深远。可以说,子思正是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光辉典范。

公元前402年,子思逝世,享年82岁。北宋徽宗时,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时,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称他为“述圣”。

子思著作

《中庸》

传统观点认为,《中庸》出自子思之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子思作《中庸》。”

《中庸》主要是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儒家经典。书中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要求人们贯彻儒家的“忠恕之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正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

《中庸》又提出,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中庸》要求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子思》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子思还有著作二十三篇,被编辑为《子思》一书。

可惜,《子思》自秦以来已经亡失,但其中著作可散见于《阙里志》、《韩非子》、《说苑》、《文选注》、《中论》、《吕氏春秋》等书。大多数学者认为,《子思》为子思及其门人所作。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子思》,是由后人重新整理、编辑而成的,共六卷。

《子思》是极富思辨色彩的儒家经典,与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子思》主要讲述天道与人性的一体性,表现为人的中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