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06

第6章 曾子

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济宁嘉祥县)人。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著述《大学》、《孝经》,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曾子生平

曾子是夏禹的后裔。相传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封他的小儿子于鄫地,建立了鄫国。

公元前567年,鄫国被灭,鄫太子巫流亡到鲁国南武城,从此以曾为姓,隐居下来。

鄫太子巫的曾孙叫曾点,是孔子早期的弟子之一,他以“狂者”闻名,即敢说敢干、不拘小节,他就是曾子的父亲。曾子的母亲上官氏,是位勤劳、善良的女性。

公元前505年,曾子出生,从此曾家多了许多欢声笑语。父亲曾点对曾子寄予厚望。

曾子五六岁时,父亲便开始教曾子识字。曾子12岁时,开始随父亲学习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

曾子继承了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从小就帮助父母干家务。到年纪稍大以后,常常跟随父母到田间劳作。据《淮南子》记载,曾子14岁时,“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约公元前490年,曾子16岁的时候,奉父亲之命,到楚国求学于孔子。孔子对曾子的第一印象是“参也鲁”,即曾子比较朴实、憨厚。

从此,曾子跟随孔子学习“六艺”。曾子天资并不聪颖,但却非常刻苦、勤学好问。曾子说:“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曾子学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想方设法弄明白,孔子在身边时他就请教老师,孔子不在时他就虚心向同学求教。

通过刻苦的学习,曾子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孔子曾对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当时身边的师兄弟们都不理解,曾子却脱口而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公元前488年,曾子18岁,随孔子离开楚国去了卫国。公元前484年,曾子又随孔子自卫国返回鲁国。

此时,22岁的曾子面容清癯、身材修长,生活十分困苦。据《孔子·家语》记载,曾子“敝衣而耕,常日不举火”。但他并没有因贫寒而丢掉气节,鲁国国君要赠他“食邑”,他“辞而不受”;他更没有因为贫寒而不思进取,反而越发刻苦,不敢有丝毫懈怠。

公元前482年,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颜回病逝,曾子以其才学和品格成为了孔子的主要继承者。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孔子临终前,把曾子叫到跟前,将孙子孔伋(即子思)托付给曾子。

孔子逝世后,曾子像对待父亲一样为孔子守墓三年。这并不是曾子想做给其他人看,而是曾子的骨子里就流淌着孝道的鲜血,他非常重视孝道,一生亦以孝著称。

守丧期满之后,曾子毅然决定担负起传承儒学的大任。他出游齐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国没有接纳,他又回到鲁国。不久,曾子又去了楚国。楚惠王热情接待了他,并让他担任高官,曾子决心趁机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没过多久,曾子便发现楚惠王并没有真正接纳自己,曾子遂辞官返回鲁国。

后来,曾子又多次出游,但依旧没有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他遂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从此不再出游,而是在故里专心教学、著书立说。

公元前436年,曾子生病卧床不起。一天,他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让他们掀开被子,看他的手和脚,问他们自己的手和脚是否完好,借此告诫弟子们要像自己那样,如《诗经》所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才能平安一生,以保其身。他还告诫弟子们:“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意思是,君子所重视的正道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会远离粗暴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可以使人相信;说话注意言辞语气,就会远离粗鄙无礼。

公元前435年,曾子71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弟子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逝世了。后其被葬于嘉祥县城南、南武山下。

曾子著作

曾子的著作很多,是孔子三千弟子中最多的。曾子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曾子》

《曾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载“十八篇”,可惜已经散失。《曾子》原书中的著作言论,散见于《说苑》、《列子传》、《搜神论》、《韩非子》、《晏子》、《史记》、《新语》、《颜氏家训》等书中,后人经过整理、编辑而成今天的《曾子》。

《曾子》抓住儒学的中心思想,对早期儒家中关于政治伦理的内容加以深化。

其一,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曾子注重“内省”的修养方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到政治之本的地位。

其二,行孝道。在曾子看来,在宗法制度中,基本的关系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维护这种关系不受破坏是礼的根本,仁的根本。《曾子》提出三种不同的孝:“大孝”、“中孝”、“小孝”。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其讲的主要是治国安邦之道,全文共11章,1751个字。

《大学》第一章,提出了为后儒推崇备至的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的内在精神主旨,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思想原则;八条目是三纲领的具体展开和实践,即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立身处世方法。《大学》其他十章,分别解释三纲领八条目。明明德,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是加强自身修养;齐家,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平天下,是讲如何治理好国家。

《孝经》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但众多学者认为是曾子所作。

《孝经》以“孝”为中心,通过孔子与曾子谈话的形式,对“孝”的价值、意义、作用及实行“孝”的要求、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集中阐述。

《孝经》认为,“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孝经》在唐朝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分十八章,全文不足两千字。

《孝经》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历代王朝皆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李隆基曾亲自为《孝经》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