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03

第3章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圣人”。

孔子生平

孔子本姓子,是商王室的后裔,即商汤的后代。舜帝的大臣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为“子氏”。契的第十七代孙即商汤。

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孟僖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指的就是孔子是商汤的后代。而司马迁把他为孔子作的传命名为“孔子世家”,显然是把孔子定位为一位“王者”,因为在《史记》中,只有为王者列传,体例上才是“世家”。

周灭商,周成王封微子为宋国国君。商王室由帝王家沦为诸侯王室。后因宫廷内乱而迁居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任陬邑的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祈福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17岁时,母亲去世。孔子成了孤儿。由于家道中落,年轻的孔子为了生计,做过为人相礼、料理丧事的工作,也做过管账的“委吏”,看管牧场的“乘田”。孔子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青年时期的不幸及生活的艰辛,使孔子很早就变得成熟了。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自15岁开始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礼、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据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好学不厌,乡人都称赞其“博学”。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独立地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并且创办了私学,收徒讲学,曾子、颜回、子路、子夏、子贡、冉有等是孔子较早的一批弟子。

孔子30岁到34岁期间,主要在鲁国太庙做祭祀官。孔子35岁时,鲁昭公被季平子、孟氏、叔孙氏三大臣逼下台,逃往齐国。遇国君之难,孔子立即前往齐国追随鲁昭公。齐景公对孔子极为赞赏,常向孔子问政,欲起用孔子,因齐国丞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孔子在齐国待了一年,返回鲁国。

孔子37岁到51岁期间,依然在鲁国主持祭祀。这时他的官职是“儒”,即祭祀官。因为孔子长期做儒官,所以后世称孔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51岁时,正式在朝中为官,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司空、大司寇。孔子54岁时,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施政期间,主要的政治主张是维护、巩固鲁定公的地位,对内抑制三大臣,对外与齐国结盟。孔子参与国事三年,鲁国大治: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有司求情送礼,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害怕鲁国强大威胁到自己,就送了80个美女、30匹骏马给鲁国国君。鲁国国君与大臣季桓子非常高兴,再三去看美女、骏马,并全部接受。孔子劝阻无效,羞于与季桓子同朝为官,并羞于再做鲁定公的臣子,毅然辞官,离开鲁国,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之旅。

孔子自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经过的国家近十个,先后会见了大小国君和权臣七十余人,希望能被起用,以推行自己的主张,但却处处碰壁。然而,他取得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将他的人文理念“仁义”带到了各个国家。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备受磨难,但都坚持了下来。

14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之后,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鲁哀公和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并尊孔子为“国老”,但终不起用。后孔子不再追求仕途,潜心于教育及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他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72人。在教学实践中,他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包括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孔子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麒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前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孔子72岁时,突然得知子路在卫死于国难,悲痛不已。次年,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著作

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严格来说,孔子并没有留下专著。即使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也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易传》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大圣人,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孔子感慨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故事。

“传”共有《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被后人称为“十翼”,它是对《周易》古经的解释。

根据传统说法,“十翼”系孔子所作。这种说法最初源于《史记》与《汉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文王……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易传》是解经之作,旨在解释《周易》的要言大义,因为它们好像《周易》之羽翼,又恰好是七种十篇,故称“十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