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02

第2章 老子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生平

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遗憾的是,关于他的生卒、事迹等,记载很少。以下仅以司马迁的《史记》、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古代典籍,以及近现代一些学者的深入考证为基础,对其生平略作概述。

晋人葛洪按史书医典的记载描述:老子皮肤细嫩,黄里透白,眉毛很美,额头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只是牙齿稀疏;他四方大口,嘴唇很厚;额头上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端似有日月的形状;鼻子很端正;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手有十道贵人的纹路。用现代标准来衡量,当时的老子是一个标准的身材魁梧的美男子。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晚期,比孔子(前551—前479)年长约二十岁。他精于天文、熟于兵法、通于武功、悉于史典、悟于养生之道,读书之多在春秋之世当首屈一指。孔子便曾数次问道于老子。

老子早年起便在东周王朝为官,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公元前534年,周王朝发生政变,老子避祸于鲁国巷党,时年17岁的孔子巧遇老子,借机向老子学习周礼。《礼记·曾子问》便记载了孔子追随老子在巷党办理葬礼而偶遇日食的事件。

后来,老子又被周朝召回复职。周成王执政时,曾派老子出使西极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此时,好学的孔子仰慕老子的学问,再次不远千里,亲自到周都问礼于老子。回国后,他对弟子称赞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后,“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也因此而“被免而归居”。

公元前501年,孔子欲通过老子的推荐,将自己编撰的典籍敬呈周都收藏,便专程前去拜访老子。让孔子感到意外的是,他的仁义学说遭到了老子的批评。公元前493年,孔子又拜会老子。老子教导孔子说,你周游列国推行的“六经”不过是先王陈旧的足迹,不足恃。只有道,才是永恒的。四处碰壁的孔子此时为老子“微妙玄通”的大道思想所折服,故有“朝问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出使秦国的短暂经历给老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秦国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比之晋、齐、楚诸大国,社会安定、长期无战争,爱人治国、劝励农耕;往来民众,豪爽热情,甚易相处。而且,秦地古风犹存,圣迹颇多。故久居东周的老子在看到周王朝日渐衰弱颓败后,便决定西出于秦。

老子西行途中经函谷关时,久慕其名的守关令尹喜问学于老子,并请老子传书于他。老子遂将其所作的五千言传于关令尹喜,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老子》(又称《道德经》)这部书。尹喜敬仰老子的学识,便“去吏而从之”,成了老子学说的第一代传人。

老子入秦后,“隐居以求其志”,开始了隐姓埋名的隐士生活,其足迹遍布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泽一带。今陕西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秦岭山麓高岗上有老子“说经台”,在槐里更有老子衣冠冢。今甘肃天水市的《秦州新志》也有老子过羲皇故里的记载。据史载及民间传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溯渭水西行,经秦陇交界的散关,翻越陇山,进入“夷狄”地区的天水、武山、渭源,在渭源寻访首阳山古隐士伯夷、叔齐墓,越关山,沿滥水,以至于临洮,再到达河西走廊的流沙——居延泽一带,然后返回临洮。

老子在临洮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见老子在临洮生活的时间较长。他在临洮应朋友之请讲经论道,教人炼气养生、采药治病,给青少年传授造“五木”、“走方”、“下码”、“围茅坑”等智力游戏。他到马家窑寻访彩陶文化,到海甸峡游寻禹迹,去洮河观赏流珠的奇特风情。临洮成了老子的第二故里。

据《庄子》、《临洮府志》、《狄道州志》和明代杨继盛《自述年谱》的记载和互证,老子逝于临洮东山风台。现在,临洮东(又称岳麓山)老子逝地凤台的崖壁上,“凤台”两个楷书大字古朴遒劲,遗迹尚存。

至今,临洮民间仍流传着老子逝世前挥笔点太极,逝世时凤台来凤迎接老子西去,以及老子在凤台“羽化飞升”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

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世称《李聃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等。《道德经》、《周易》和《论语》被公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道德经》的成书年代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年代推算,其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一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认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的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道德经》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