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20

第20章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生平

刘禹锡出生于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父亲刘绪是唐天宝末年(755)进士,后为躲避安史之乱,举族迁徙到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公元772年,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气度非凡。当时文坛大家权德舆看见他后,说他“恭敬详雅,异乎其伦”,意思是说他比一般孩子文静安详、谦虚庄重。

从开始记事起,刘禹锡便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儒家经典,稍大一些开始学习诗赋。到青年时,他已经博览群书,颇有才气,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公元791年,19岁的刘禹锡离开江南到长安游学。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考取进士。795年,刘禹锡顺利通过朝廷吏选,授太子校书,负责校理崇文馆的书籍,从此踏上仕途。

公元800年,刘禹锡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两年后,调任渭南县主簿。公元803年,任监察御史。

公元805年1月,德宗逝世,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此时,刘禹锡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他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

由于旧势力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新政权如昙花一现,只维持了一百多天,顺宗驾崩后,就被宦官、藩镇及在朝的大官僚扼杀了。王叔文、王伾惨遭杀害,刘禹锡、柳宗元等被放逐。刘禹锡初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刘禹锡在朗州任司马长达十年。公元814年,刘禹锡被召回长安。不久,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影射得势的新权贵,再次被贬出京师到连州任刺史。821年,又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刺史。之后,他又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刘禹锡初到和州,按照当时地方官府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有意刁难他。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不久,又要他搬至北门,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不久又要他搬居城中。半年之内,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幼根本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名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天下。

公元826年,刘禹锡从和州奉召调往洛阳。22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第二年,他被任命为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828年,他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兼集贤殿学士。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公元829年,刘禹锡改任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831年,任苏州刺史。接着,又相继任汝州刺史、同州刺史。

刘禹锡在苏州任职时,政绩尤为显著。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公元836年,刘禹锡因患足疾,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刘禹锡晚年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公元842年,刘禹锡因病逝世,享年71岁。死后被追谥为户部尚书,葬于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

刘禹锡著作

刘禹锡一生著述颇丰,有《刘梦得文集》、《天论》、《传信方》等,内容涉及文学、政治、哲学、医学等诸多方面。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共有诗文八百余篇遗世。前期与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

刘禹锡诗歌题材广阔、取境优美、辞藻瑰丽、精练含蓄、思出常格、开朗流畅、可语可歌而又不流于平浅,在体系上自成一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晚唐杜牧及宋代苏轼、黄庭坚等均曾受其影响。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段是贞元年间至永贞年前(约791—804),为创作积累期;第二阶段是永贞革新到自朗州召回长安(约805—814),为创作上升期;第三阶段是元和十年至和白居易相识(约815—835),为鼎盛时期;最后是分司东都洛阳任太子宾客的晚年时期(836—842),多为唱和诗和感物诗。

他写的时事之作有《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其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陋室铭》、《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了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洛阳时,刘禹锡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此外,刘禹锡还写有《天论》、《问大钧赋》等哲学著作,表达了其唯物主义哲学观。他还曾奉诏参加编纂本草和经方,著有《传信方》二卷,书中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兼载急救等内容,用药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对后世李时珍等大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