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21

第21章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子、孟子、荀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朱熹生平

公元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今福建三明市尤溪县)。他的父亲朱松与岳飞、秦桧是同时代人,曾被任命为尤溪县尉。

朱熹出生后不久,朱松因政绩良好被升迁为朝廷秘书省正字,但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逐出朝廷,侨居福建建阳。朱熹随父亲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年幼的朱熹聪颖过人,勤于思考。他4岁的时候,父亲朱松指着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朱松感到非常惊讶。8岁的时候,朱熹便能读懂《孝经》,他在书上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父亲朱松对朱熹的一生有着深刻影响。朱松热衷于道学,他的好友刘子羽、刘勉子、胡宪皆是道学家。当时,道学者一部分排佛,另一部分则醉心学佛,朱松及其好友都属于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对佛学也有浓厚兴趣。

公元1147年,18岁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以长于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第二年考中进士。约公元1151年,朱熹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其仕途生涯。朱熹在赴任的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

1160年,30岁的朱熹决心向李侗求学,为表诚意,他步行几百公里来到李侗在延平的住处。李侗非常喜欢这个学生,为他取字元晦。从此,朱熹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和学说——理学。

1161年秋,宋金关系紧张,金分兵四路南进,马踏长江北岸。宋高宗准备出海南逃,由于右相陈康伯竭力劝阻才作罢。不久,宋军击溃金兵,消息传到延平,朱熹欣喜若狂,立即写下庆贺的诗篇,表达他不可抑制的喜悦之情。

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继立,在广大军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起用抗战派张浚,平反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秦桧党人。此时,朱熹上奏孝宗,提出三项建议:讲求格物致知之学;罢黜和议;任用贤能。

朱熹的奏章得到孝宗的赏识,孝宗召他回朝。朱熹返回途中到达杭州时,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强烈反对。回朝后,孝宗接见时,朱熹连上数道奏章,慷慨陈词,反对议和。孝宗深感其忠心,任命他为开学博士侍次。朱熹还去见了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设想。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亦无可奈何!

1164年,隆兴和议,宋向金割地赔款,金不再向宋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金局势暂时缓和下来。朱熹深感失望,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研究理学中去。朱熹在家乡修了“寒泉精舍”,一住就是十多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积极从事讲学活动,前来求教的弟子络绎不绝。在此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再次入仕,出任“知南康军”。任职期间,他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继续授徒讲学。

1181年,朱熹解职归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刻印发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四本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封建社会的思想。

1181年8月,浙东饥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荐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到职后,朱熹微服私访,调查时弊和贪官污吏的劣迹,弹劾了一批贪官及大户豪绅。他不徇私情,牵连攻击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书抨击理学,斥其为“伪学”,朱熹被解职还乡。

1187年,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今江西赣县)、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等方面的事务。不久,王淮罢官,理学一时得势,朱熹更是仕途顺利。

数年后,朱熹受宰相赵汝愚推荐,当上焕章阁侍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熹为“儒宗”。朱熹为宁宗讲《大学》,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使宁宗不满,再加上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

公元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赵汝愚受韩侂胄排挤被罢相位,韩势盛极一时。韩侂胄因朱熹曾参与赵汝愚攻击自己的活动,于是发动了一场抨击“理学”的运动。

第二年,叶翥上书,要求把道学家的书“除毁”。监察御史沈继祖乘机指控朱熹十罪,要求处死朱熹。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被捕,解送道州。一时理学威风扫地,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宁宗一改旧态,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公元1200年3月初9,一代大儒朱熹在建阳家中忧愤而死,享年71岁。

朱熹著作

朱熹一生著述颇丰,清代学者全祖望在编写《宋元学案》时曾感慨地称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根据《四库全书》的著录统计,朱熹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约2000余万字。事实上,这尚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由此可见其著述的丰硕。

此外,朱熹的著述还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如:

《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等,是借助对儒家经典的注解和诠释来阐发自己的思想、构建自己的理学体系;

《太极图说解》、《西铭解》等,是其哲学思想的高度结晶;

《通鉴纲目》、《名臣言行录》等,是其史学理论的集中展示;《晦庵文集》则是其理学思想的最后集结;

《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等,是其对前人学术遗产的整理和研究;

朱熹还为前代理学家编纂遗文,如他为程颐、程颢编了《二程遗书》、《二程外书》,为谢良佐编了《上蔡语录》,还为他的父亲朱松编了《韦斋集》。

朱熹还有一部与友人合作的著作《近思录》。这是他居丧期间,在“寒泉精舍”为母亲守墓时,与吕祖谦共读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著作,共同编选而成。该著作被称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