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16

第16章 王充

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东汉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无神论者。

王充生平

王充自称出自“孤门细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汉代,王充的祖先因战功受封会稽(今浙江绍兴)阳亭。亭侯是汉代军功爵之一。按汉朝制度,从军立功的人,依军功的大小可食邑于县、乡、亭。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以上则是县。亭的大小约相当于后世的村。亭侯的级别虽不高,但可以坐食其税,是个中小地主。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年,王家在一次突发事件中丢掉了爵位。没有了食邑,王充的祖先们只能就近安置下来,男耕女织,以农桑为业。

虽然王家祖先丢了封爵,却没有改变骁勇斗狠的秉性,结果结怨很多。遇到天灾歉收,他们还干一些拦路抢劫的勾当,弄得天怒人怨。到王充祖父王汛这一代,正值西汉末年天下动荡,王汛担心仇家报复,于是收拾细软,举家搬迁到了钱塘,以转手倒卖、贾贩经商为业。

到王充父辈这一代,有王蒙、王诵两人,更是江河日下。王诵便是王充的父亲。他们称勇斗狠,结果与地方豪强结下深仇,钱塘也待不下去了,遂又举家迁往上虞。

在王家迁居上虞不久,王诵便迎来了长子的出生,他就是王充。而此时王家已经非常穷困,“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王充从小就很聪明,也很用功,6岁开始识字读书,8岁被送入本乡书塾,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到20岁那年,王充到洛阳的太学里求学。当时班固的父亲班彪正在太学里讲学。王充虚心地跟班彪学习,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但王充对课堂里学到的知识不满足,他经常在课余时间找别的书来读。日子一久,他把太学里的藏书差不多都读遍了。于是,他又跑到洛阳街上去逛书铺,寻找各种各样的新书来读。王充很穷,他找到了新书,买不起,只能站在书铺里阅读。他读书非常专心,记忆力又特别好,一本书往往读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忆下来。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王充在洛阳的太学里学习了几年,看到当时政治腐败。因此,他不愿意做官,便回到家乡去了。后来,有人向皇帝推荐王充,说他的学问很好。皇帝也愿意请王充去做官,但都被王充称生病拒绝了,他一心在家中著书。

王充用了几年的工夫,写了一部有名的著作——《论衡》。他在写书的时候,搜集的资料装满了几间屋子,房间的窗台、书架上都放着写作的工具。他甚至闭门谢客,拒绝应酬。

《论衡》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书中对许多迷信的说法进行了批驳。如当时有迷信思想的人举了个例子,说:春秋时期有个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发现酸菜里有一只水蛭(蚂蝗)。如果他挑出来这条水蛭,厨师就会因此被处死。他怜悯厨师,就不声不响连水蛭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方便时,不仅把水蛭排泄了出来,而且原来肚子痛的病也痊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那人说这是“善有善报”的证明。王充批驳了这种说法,他的解释是:因为人肚内的温度高,水蛭经受不住,热死了,所以被排泄出来。又因为楚惠王肚内有淤血,水蛭恰好吸血,在水蛭还没热死的时候,把他肚内的血都吸走了,所以楚惠王的病自然就痊愈了。这是巧合,而不是“善有善报”。王充对这件事的解释,虽然并不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学道理,但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又有一次,雷电击死了一个人。有些宣传迷信的人又说:这是他做了亏心事,天上的雷公把他打死,这是“恶有恶报”。王充在现场观察到死人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被烧焦的臭味。他的解释是:打雷时有闪电,闪电是火,因此雷实际上是天火,被雷公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烧死的。天上并没有雷公,也不是什么“恶有恶报”。

在《论衡》这部书中,像这一类破除迷信、宣传唯物主义的内容很多,这部书可以说是公元1世纪时的一盏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明灯,它的光芒刺破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公元97年,伟大的思想家、无神论者王充在家中病逝,享年71岁,葬于上虞西南的乌石山上。

王充著作

约86年,王充写成《论衡》一书。全书共13卷,85篇,佚失1篇。

《论衡》主要阐述了王充无神论的思想,对当时社会上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谶纬之学,是对未来的一种迷信预言)盛行,以及社会上层和民间流行的各种神秘主义进行批判。

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是,儒学被掺进了谶纬学说。而其集大成者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王充写《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神秘主义的谶纬之学的。“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因此,《论衡》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

正是由于《论衡》“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汉代的儒家正统思想,因此遭到当时以及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遇、攻击和禁锢,被视为“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