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15

第15章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和宋代朱熹之前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生平

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在汉朝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一富裕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曾跟随公羊学派大师子寿学习《公羊春秋》(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董仲舒学习非常刻苦,至今还流传着其“三年不窥园”的故事。

相传董仲舒的父亲见董仲舒勤奋好学,既高兴又有点担忧,怕董仲舒一味苦读伤了身体。因此,就决定在自家宅后修建一个花园,让董仲舒及家里的其他孩子有个散心、休息的地方。

第一年,花园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去园里游玩,董仲舒却手捧竹简,婉言拒绝。第二年,花园中建起了假山。园里景色更加美丽,家中及亲戚的孩子常在假山上玩耍。他们邀请董仲舒一起玩,董仲舒却依旧专心苦读。第三年,花园建成。亲戚朋友都夸花园建的精致,常常来花园游玩。父母叫董仲舒去散散心,董仲舒只是答应,却从未去过一次。就这样一晃过了三年,董仲舒竟然连自己家的花园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可见其是多么的好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更加强烈,他遍读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的书籍。到30岁的时候,董仲舒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儒家学者。然而,董仲舒并没有就此走上仕途,而是选择教书育人的道路。他招收了大批弟子,宣扬儒家经典。

汉景帝时,董仲舒做了博士。虽然这不是一个政治性的官职,但却使董仲舒在真正意义上走进了统治阶级的上层。这一时期是董仲舒思想体系成熟的时期,他不仅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正是这一时期,西汉王朝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公元前141年,景帝逝世。景帝是继文帝之后,又一个奉行黄老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君王。景帝时,仓禀丰实,黎民淳厚,西汉社会达到了美好的顶点。但由于朝廷无为放任,诸侯日益骄纵,割据势力已经形成,再加上匈奴虎视眈眈,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下,西汉社会隐藏着严重的危机,急需一个有为的君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个使命落到了景帝之子武帝的身上。汉武帝的即位,给西汉社会带来了新的气象。

公元前140年,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求贤若渴的汉武帝命令各地推荐贤能、正直、敢于进谏之人,董仲舒便是其中之一。

汉武帝初次召见董仲舒时就表示,“今朕获承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任大守重,夙夜不宁”,自从受命登上帝位以来,日日夜夜因思考如何治理好国家而睡不好觉。接着,汉武帝向董仲舒提出了问题:“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汉武帝要求董仲舒尽心尽力,不要有任何隐瞒。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作答。由于对策的首篇专谈“天人关系”问题,因此这三问三答以“天人三策”为名而载入史册。

概括而言,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五项重大建议:第一,建立明堂礼制,约束贵族行为;第二,建立培养官吏的国家太学,从民间选贤良,为平民知识分子开辟通仕之途;第三,提出一套天人学说,用以约束警策皇帝;第四,限制豪民占田,节制土地兼并;第五,以儒家经典统一政治思想,建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是建议进行意识形态改革,确立以儒家的政治和历史思想作为西汉的主流意识形态;二是建立一套考试选贤的文官制度。《汉书》也说:“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通过“天人三策”,董仲舒促成汉武帝进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而他自己则被汉武帝任命为“江都相”,即到江都做江都王刘易的国相。

董仲舒当了九年的江都相,出色的措施不多,却热衷于以《春秋》为依据推演阴阳的变化,搞一些求雨祈神之类的事情,但都没有多少成效。

公元前135年,辽东高庙及汉高祖刘邦的陵墓高园的便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认为其起因是祭庙不能和陵墓建造在一起。他甚至上奏章说,这火灾是上天发怒。造成的结果是汉武帝大怒,将董仲舒贬为“中大夫”。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一心教徒授学,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公元前125年,丞相公孙弘推荐董仲舒做胶西王刘瑞的国相。刘瑞是汉武帝的哥哥,他为人非常凶残,曾经杀死过多任国相。公孙弘是因为嫉恨董仲舒才推荐他的。

董仲舒无可奈何,只好受命上任。好在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刘瑞对他还算尊敬。但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时间长了遭遇不测。公元前121年,董仲舒以年老有病为由辞官回家。从此,董仲舒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董仲舒辞去胶西相之后,回到家里埋头著书研学,不问家居杂事,也不置产业。他总结自己治学五十余年的心得体会,加上对《公羊》、《春秋》的研究,写成了《春秋繁露》一书。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逝,享年75岁,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表彰他对汉王朝的贡献,特意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董仲舒著作

董仲舒的著作较多,但大多已经散失,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

《春秋繁露》,顾名思义,是对《春秋》大义的一种解释和发挥。它全面阐发了董仲舒的宇宙观和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同时也反映出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基本面貌。

《春秋繁露》共17卷,82篇,阐发了“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并掺杂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天人感应”论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其中,包括“三纲”、“五常”、“三性”等学说,为加强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理论依据,使中国古代社会循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稳步前进,并逐步成为中国封建思想罗网的一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