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学生不可不知的著名哲人
10641300000014

第14章 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1—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生平

约公元前281年,韩非子出生在韩国的一贵族家庭。他因口吃而不善言辞,但小小年纪便志向远大。

为追寻心中理想,少年时,韩非子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游学天下,最终投师于著名思想家荀子门下,与后来成为秦国宰相的李斯成为了同学。

韩非子为人正直,天资聪慧又勤学不怠,因而荀子非常喜欢他。荀子曾说:“帝王之术非韩非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韩非不能广。”由此可见荀子对韩非子的看重。

韩非子虽师从荀子,但思想上却与荀子有所不同,他没有继承荀子的儒家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战国时期思想家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被称为“术”。战国时期另一思想家商鞅的理论则被称为“法”。这两种理论被统称为“刑名”),“归本于黄老”(韩非子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和发展了法家思想。

韩非子的父母之邦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韩非子自幼便目睹韩国的日渐衰落,并不断受到邻国的欺凌。学有所成后,韩非子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能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均未采纳。这使韩非子非常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这些著作虽未能打动韩王,但却流传了出去。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秦王嬴政不知道这两篇文章是谁写的,就问宰相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子的著作。事实上,李斯是不得已才告诉秦王的,在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对韩非子的忌妒。据《史记》记载,“(韩非)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在韩非子与李斯同为荀子弟子的时候,李斯便觉得自己不如韩非子。此时,韩非子得到秦王的赏识,李斯更害怕韩非子来到秦国后取代自己而成为宰相。

秦王嬴政为见到韩非子,便立即下令攻打韩国。韩王本就不重用韩非子,见形势紧迫,就派韩非子出使秦国。

韩非子来到秦国,秦王嬴政亲自出迎,非常高兴,但由于种种原因韩非子一直未能受到重用。

后来,秦王嬴政决定讨伐韩国。韩非子分析了当时形势,觉得秦王应该先讨伐赵国再谋求韩国。韩非子上书劝谏秦王,没想却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韩非子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嬴政觉得李斯、姚贾的话有道理,便下令将韩非子入狱审讯。李斯怕秦王嬴政后悔,便派人给韩非子送去了毒酒。

韩非子想见秦王向其表达心迹,却又见不到,在悲愤中饮毒酒身亡。这一年是公元前233年,韩非子年仅48岁。

不久,秦王嬴政果然后悔将韩非子入狱,就下令放了韩非子,但已为时晚矣!

韩非子著作

韩非子英年早逝,但他所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后人留下了集先秦法家理论之大成的作品《韩非子》。

《韩非子》共55篇,分20卷,约十万言。综观《韩非子》全书,构思精巧,说理缜密,描写大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语言幽默。

《韩非子》一书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其主要阐述了韩非子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的法治理论,以及韩非子的历史观和哲学观,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情况,其中《解老》、《喻老》是中国最早注释和解说《老子》的著作。书中还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涵着深隽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