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鸿章全传
10631700000094

第94章 李鸿章的一生与他的时代(31)

慈禧太后听闻李鸿章死讯后,立即写道:“内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因学而优则仕,他颇有军事才华,在军事上创下了许多辉煌战绩,他镇压叛乱,为大清江山的稳固做出巨大贡献,这使得他在朝中名声大噪。在他最后的三十年中,他全面掌管大清的外交事宜。自从去年春天,北京卷入国际纷争以来,形势异常严峻,而内阁大学士李鸿章出于对大清的忠诚,毅然决然扛起了所有的重担。如今,大清江山得到保全,人们又生活在和平之中。在他患病期间,我常常向他发信,由于所有事端才刚刚得到解决,我希望他能够早日养好身体,继续为大清效力,然而,他却突然开始吐血,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再也没有醒来过。在如此紧要的关头,我失去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帮手!这是多么的不幸!……”

在李鸿章死后,为表彰他对大清做出的巨大贡献,被慈禧太后封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并为其举行葬礼;接着,慈禧太后命恭亲王从皇家护卫队中挑选十人护送李鸿章灵柩,并让其代表自己为李鸿章穿上寿衣。恭亲王还被要求以皇上和皇太后的名义为其祭酒,以告慰其在天之灵,最后,刻有李鸿章名字的牌匾在京师祠中,与为大清做出巨大贡献的先人一起,留给后人祭拜。

李鸿章的私人秘书、翻译和顾问毕德格回京晚了一步,没能见到李鸿章最后一面。1900年,他率领一行人到南堂(译者注:宣武门教堂)解救基督教徒时,不幸身负重伤,身体状况直转急下。在李鸿章去世后不久,他也驾鹤西去了,而他与李鸿章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永远带入坟墓里。

随后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回京,《泰晤士报》对其回京的情形进行了生动详细地记载,慈禧太后打扮成普通妇人的样子,照料着她的行李,她还一改往日威严,与身边的人谈笑风生,在进入城门之前还与站在城门之上的外国女士点头示意,甚至还呼喊她们的名字;而光绪帝则一直沉默不语,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当然,李鸿章不可能出现在欢迎的队列中。

1902年6月1日,李鸿章的灵柩在军队和宗教队伍的陪伴之下,由64位轿夫抬出北京。在抵达通州之后,李鸿章的灵柩被放到船上,通过水路运达大沽口,在大沽口再换汽船,最终抵达安徽合肥,灵柩的运输路线是依照李鸿章最后的日子里所待过的地方而设计。在丧葬船靠岸的地方,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再次等候,向李鸿章作最后的告别。在不远处,还设置了一个祭坛,一整个早上,当地官员都在此为他焚香,以示尊重。

后来,他的儿子李经述,在他去世后的几个月里,因不堪丧父之痛,也随之而去了。李经述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他曾被指派为李鸿章书写传记,为了写好传记,他花费了六年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材料。然而,随着李经述的去世,这项工作也无法完成了。李经述有一位夫人以及几个孩子,作为名门望族、朝廷高官,这种只有一个夫人的情况却不常见。

从中日之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备受慈禧太后信任的李鸿章在组织清军自卫反击中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甚至可以说是失败。李鸿章的主和思想让清军一而再,再而三地退避,然而却让大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陷入苦难之中。面对这样的情况,广大人民首先会选择忍受,但当洋人强索赔款,清政府不得不从人民身上压榨、在人民身上的重担被加压到一定极限时,他们便会奋起抗争,反抗当地政府的活动以及针对洋人的暴乱便发生了,这种情绪以及反抗斗争,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迅速铺遍整个中国,然而,贪得无厌的西方列强又会以此为借口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东西。

和朝中其他位高权重的官员一样,李鸿章也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而人们对他这一政策极为担心,害怕终有一日会因此而吃到“苦果”。在李鸿章的一生中,他坚定地支持着慈禧太后,同样地,慈禧太后也力挺李鸿章。从这一层面看,这里并不存在机会主义的影子。

如果没有李鸿章和戈登,清朝很有可能被太平天国推翻,新的王朝很可能随时拔地而起。实际上,这时的清朝腐败、堕落,她是通过牺牲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才得以苟延残喘,而西方列强已将长矛直指中央政府,然而,各省总督为早日击退洋人,正埋头努力发展所管地区的军事和经济。这时,李鸿章被比作黎恩济而非俾斯麦,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的清政府还大有希望。因为后者促成了德国的统一,而前者则造就了意大利的分裂。

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李鸿章在恶劣的情况之下是怎样处理问题的。毫无疑问,李鸿章是一个非常机敏的人。但是,像他这样的人犯下极大的错误并不罕见,当他面对至关重要的问题时,总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唯心主义。

但我们有证据显示,李鸿章是一个十分讨人喜欢的人。他非常忠于朋友,甚至当他们背叛他时,他仍然能够和善地对待他们。也许这并不能够说明什么,顶多只能说明他的好脾气。但是李鸿章一直以来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从未非难过任何人,而对于那些非难他的人,他也从未心怀仇恨之心,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李鸿章过人的度量了。还有人告诉过我,李鸿章在记人方面有着过目不忘的天赋,不管是外国人还是本国人,只要他见过,他都会记得,并且知道谁将会跟他见第二次面。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个饱含深情的丈夫、一个和善却又带有一点严厉的父亲,他还是一个慈爱的祖父。从未有人抱怨过他有一丝恶习。李鸿章喜好交际,一个熟知他的英国人说,在他们的交际圈中,他以适可而止、中庸克己而出名。对于他身边的人想要进行的活动,即使他不太感兴趣,也会鼓励他们进行。

在时局还不太紧张的时候,李鸿章虽然外表威严,但只要他在,都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当中国被外国人瓜分得四分五裂,西方列强纷纷伸出贪婪之手,企图将中国变为另一个印度的时候,老天将他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他身上注定要身负重任;但年迈的李鸿章面对如此状况,也无法找出打破僵局,走出死胡同的方法。也许这世界上也没有人能够做到。

李鸿章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污点就是借权敛财。李鸿章爱财是毫无疑问的。在他一生中到底收敛了多少财富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并没有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因此,我们很有可能高估了他手中所积累的财富。事实是,虽然最终没能完成,但他仍为提高大清的防御能力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当日本入侵中国时,举朝上下严重的贪污腐败情况让大清不堪一击,李鸿章的防御工程也未能为大清挽回颜面,正是因为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才使得各国有机可趁,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作为百官之首,李鸿章自然要为此负责。

虽然李鸿章已经驾鹤西去,但是他的音容笑貌犹在,我们一直会记得他开怀大笑的样子,而其他已经去世的、曾为大清做出贡献的大臣们,同样也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附录一

张之洞总督在一份奏折中详细说明了为什么李鸿章不能与俄国签订条约的原因,而这份奏折也让他名声大噪。

1880年6月1日

我在《京报》中看到,李鸿章代表大清与俄国使臣对于新条约的签订已经达成共识。我也曾听到过关于这个条约的一些传闻,为此,我的焦虑与痛苦到达了极致,我虔诚地恳求与慈禧太后会面,并就签与不签这一重大问题进行商讨。

在这份18页的条约中,除了那些对大清造成重大威胁的条约之外,我将要对一些不起眼的不安定因素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条约中规定的外国人通商的陆路路线从嘉峪关到汉口,途径西安和汉中,还有军事力量薄弱的甘肃和陕西地区,而水路部分则包括荆楚之地(主要包括湖北省等),这也是极易受到攻击的地方。而外国人通商的城市也有所增加,外国人可以通过陆路和水路到达各个城市,虽然我们的边境地区把守森严,但我们仍然可能失去我国的心腹之地。这是拒签该条约的第一点原因。

满洲地区是大清王朝的起源地,而海参崴则是吉林省的港口城市。如果皇太后允许俄国船只停靠在此,这一让步无异于把整个满洲送入俄国之手。这样将会使得俄国势力很容易就伸向北京,我们的北方边界将要变得孤立无援,完全暴露在敌军火力之下,这使得我军不得不从边界线处向内退六百英里。

多年来,西方各国一直试图把其势力通过水路伸向中国内陆,这一举措一直未完全取得成功,而如果我们给予了俄国这一特权,那么其他国家很快便会效仿。这是拒绝该条约签订的第二点原因。

当我们实施免税政策时,对于商人而言,这会减轻他们很多负担,让其获得更多利益。但如果俄国在塔城、喀什葛尔以及整个蒙古地区的贸易都可以免税的话,中国商人的利益就被侵犯了。但这对于接下来要说的问题而言,仅仅只是个小问题。穷苦而软弱的蒙古人将要成为俄国与清政府利益纠纷的牺牲品,但是不久之后,受尽压榨的蒙古人必会愤然而起,清政府将要花费更多的金钱进行镇压活动,为了俄国单方面的利益而牺牲更大的利益,真是得不偿失。而且一旦开放了张家口和其他内陆地区的贸易,我们被迫开放的贸易城市便会越来越多,这将导致中西方矛盾日益激化到另一个极端,这是拒绝该条约的第三点原因。

蒙古之外的属国是大清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实壁垒。蔓延了一万里的戈壁沙漠是阻隔俄国的天然屏障,一旦俄国想要入侵我国北方边境,便会被茫茫的沙漠扰乱了方向。但如果俄国在清政府的允许下进入蒙古经商,他们便可用金钱收买蒙古人,蒙古人便会成为他们的仆人和向导,在沙漠中为他们指引方向,如果有一天战争爆发,俄国将会很轻易地得到战报,军粮和一切军用物资的运输将会畅通无阻;除此之外,蒙古人也会极易受到俄国的煽动,并在俄国的指导下开始摆脱清政府的独立之战。这是拒绝该条约的第四点原因。

条约中列举了36个俄国人可以自由通过的边境关卡。这36个关卡所连接的国防线过长,使得我们在和平时期无法检查每个过关的行人和车辆,而在战争时期也无法抵制扑面而来的敌军。这是拒绝该条约的第五点原因。

没有哪一条法令允许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携带武器入境。那么在这个条约中,凭什么俄国人在没有说明任何原因的情况之下,允许每一个俄国人带枪进入中国呢?一大群俄国人突然从边境涌入中国,我们怎么可能分辨得出谁是商人而谁又是士兵呢?这是拒绝该条约的第六点原因。

在所有关于贸易和税收的条款中,显然俄国占了很大便宜;而其他国家看到后,定然会效仿,而汉口海关每年将会减少约一百万两关税收入。这是拒绝该条约的第七点原因。

1864年的条约中,对两国的边界线进行了重新划分。现在,俄国希望越过边界线,撷取更多的领地,切断我国与最南端八个土耳其斯坦城市的联系。条约中规定的北方边界是一块不毛之地,十分贫瘠,而南方边界则人口稠密,十分富庶。我们却舍去富庶之地而怀抱砾漠,争取虚名却会招致真正灾难。这是拒绝该条约的第八点原因。

我们允许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乌里雅苏台、喀什噶尔、乌鲁木齐、库车、哈密、吐鲁番、嘉峪关等地增设领事,这样便便于俄国控制我国西北边境地区。在俄国官员抵达之后,俄国商人将会随之而来,而俄国商人进入中国之后,接踵而至的则是俄国士兵。他们将会渐渐扩张在中国的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侵占我们的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客人将可能会变成我们的主人。在每一个具有法律意识的主权国家中,外国领事唯一能进驻的地区是沿海和边境。但是像伊犁、塔尔巴哈、乌里雅苏台、喀什噶尔、乌鲁木齐、库车、哈密、吐鲁番、嘉峪关等城市,并不在边界线之上;如果每个国家都像俄国这么做,大清十八省将会被外夷占满。这是拒绝该条约的第九点原因。

如果允许俄国驻扎伊犁,那么他们将会占领各个山脉的制高点,而我国处于北、西、南三面受敌的境地,一旦发生战争,我们将十分被动。俄国占领伊犁,相当于阻断了我们与北方地区以及西方喀什河沿岸的联系,而剩下的可以耕种的土地寥寥无几,我们无法放牧羊群,国家的财富实被掠夺一空。

恰可图一直以来都是清政府对俄的贸易城市,俄国也从未将其归还我国,在条约中,却将其划入自己版图之中。这样,想要从东至伊犁,必然会经过俄国的控制区域,我国的西大门自然便落入俄国的手中。那里的人民被俄国驱逐,那里的土地渐渐变得荒芜,为了收回伊犁,我们还要赔付2,800,000两赔款,但收回来的这片土地,没有人口、没有庄稼,这份条约除了带给我们贫穷与荒芜,还有什么呢?这是拒绝该条约的第十点原因。

俄国为压榨大清,不断地提出各种无理要求,简直就是一个盗贼和恶霸的形象;而崇厚竟然答应了对方很多无理要求,他的轻率和愚蠢简直发挥到了极致。面对如此丧权辱国的情况,皇上和皇太后定然会愤怒不已,定会立即召集内阁成员以及俄国公使,他们定会看到皇上和皇太后杰出的智慧和英明的决策。军机处、总理衙门、朝中大小官员乃至整个大清王朝都要坚定地对这份条约说:“不”。那些不敢公然说“不”的人,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表明立场,则会立即引火上身。在我看来,他们根本没有害怕的必要,就如我所说,我们是不可能签订这份条约的。当然,麻烦肯定会接踵而至,但如果我们为了怕麻烦而不敢改变,我们就是大清的罪人。

我们肯定不会签订条约,为此,我有四点强有力的理由来支撑我的论据:第一,朝廷当机立断,很快就会做出一个决定;第二,一个大胆的行动即将提上日程;第三,真理站在我们这一边;第四,一个计划正在酝酿着(万一战争到来的话)。

朝廷当机立断做出的决定会是什么呢?因为如上所述的原因,崇厚被处死。这就是我所说的“当机立断做出的决定”。

大胆的行动又是什么呢?俄国人欺骗了我们软弱无能的使臣,并用恐吓的方法逼迫他签订条约,在我们一步步的退让之后,他得寸进尺,居然还不甚满足。俄国作为一个大国,却行事如此粗野,定然引起他国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