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习惯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591800000007

第7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2)

战国时期,孟子对宋国大夫戴不胜说:

“您希望您的君王向善吗?那么,我告诉您一个向善的道理。比方说吧,如果有一个楚国大夫,想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齐国去学齐语,那么,您觉得应该请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请楚国人来教他呢?”戴不胜回答道:“应该请齐国人教他。”孟子又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教孩子说齐语,却有许多楚国人操着楚语从旁干扰,那么,即使每天鞭打孩子,命令他必须学习齐语,也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把孩子带到齐国的庄岳闹市住几年,那么,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学会说楚国话,也是办不到的。您说薛居州是一个善良的人,那么让他住在王宫里,以此影响国王使他养成向善的品德。如果住在王宫里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那么,君王又会与谁一起做坏事呢?

如果住在王宫里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那么,君王又会与谁一起做出好事呢?只有薛居州一个人,怎么能影响得了宋王呢!”

一钱不值

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某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也就是说毫无价值。

此典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嗫耳语!’”

灌夫,字仲孺,西汉人。他性情刚直,诚实守信,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官员,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却没有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他。

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耍酒疯。有一天,丞相田蚡结婚,他喝了很多酒。一会儿,他走到田蚡的面前敬酒,田蚡说:“我不能喝完这一杯酒。”灌夫见他不够爽快,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最终田蚡还是没有喝完那杯酒。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着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

灌夫心里本来就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对灌贤破口大骂:“我一向就认为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朵根子!……”

一团和气

“一团和气”形容不分是非、毫无原则的和事佬,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宋代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引《上蔡语录》:“明道(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宋代洛阳有个人名叫程颢,他倡导“主敬存诚”,表面上宣扬孔孟之道,实际上却兼采佛老之学。他是道学的(亦即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死后,文彦博给他题的墓碑为“明道先生之墓”,因此他的信徒们都称他为“明道”。他的信徒之一谢显通描写程颢的形象时说:“明道整天呆坐着,就像泥塑的人,但他接待客人的时候,却是一团和气。”

一衣带水

“一衣带水”比喻长江狭窄,有如一条衣带。后来,人们用它泛指虽有江河阻隔,却不能够限制交往。

此典出自《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

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继位后,不理政务、奢侈淫乐、大修宫殿、课收重税、滥施刑罚、杀戮无辜,搞得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民怨沸腾,陈氏的政权处在摇摇欲坠之中。

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公元541~604年)灭梁后,就想要灭掉陈后主。隋文帝对手下的仆射官高熲(字昭元)说:“我同陈国之间仅仅隔着一条狭窄的长江。我作为天下百姓的父母应当保护他们,怎能因为这一条衣带般大小的江所阻隔,而不去拯救他们呢?”于是,他下令修建大批战船,准备渡江灭陈。

第二年,即公元588年,隋文帝下令发兵五十一万,以次子杨广(隋炀帝,公元589~618年)为统帅,准备渡江。陈后主说,从前北齐三次攻打陈国,北周兵也来过两次,结果都大败而去。这次隋兵来攻也一定会自投罗网,白送性命。因此,他依旧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对守江诸将的告急文书置之不理。结果,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建康,俘获了陈后主,陈灭亡。

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形容以外貌作为衡量人的标准。

此典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子羽和宰予都是孔子的学生,但起初,孔子对待他们二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子羽其貌不扬,他第一次去拜见孔子时,孔子对他的印象就不好。

孔子心中想道:“这个人长得这么丑,一定没有出息。”因此对他的态度就非常冷淡,不好好的教导他;子羽无可奈何,只得退学。

宰予生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再加上他又能说会道,孔子一见,便很喜欢他,觉得他应该很有才气便很用心的教导他。

哪知子羽因为被孔子轻视,回去后一直发奋努力,刻苦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很多青年都投到他门下。而宰予呢,读书既不专心又很懒惰,早晨大家都起床了,他还赖在床上,孔子气得说他是一块朽木!后来宰予虽然靠他的口才当上齐国的宰相,却因与人共同作乱而被处死了。孔子接受了这个教训,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宰予的事告诉我,不能凭说话来衡量一个人;子羽的事告诉我,不能凭容貌来衡量一个人。”

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用以说明不允许推托和拒绝。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割据势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由于曹操势力较大,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连孙抗曹,并将计就计,娶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为妻,加强了刘孙联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孙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孙权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刘备也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决定再次亲率大军南征,遂发兵三十万,长驱直入江南。孙权得到消息后,急忙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谋士张昭说:刘备曾受恩于鲁肃,可以派人到鲁肃那里,让他抓紧时间给刘备写信,请刘备出兵共同抗曹。刘备是我们东吴的女婿,让他出兵助吴,对他来说应是义不容辞的。如果刘备能前来援助,江南便无祸患了。

孙权同意了张昭的建议,让鲁肃写信给刘备。刘备接到鲁肃的信以后,立即派人请来诸葛亮进行商量,并给鲁肃回了一封信,让他转告孙权,不用担心,刘备自有退兵的计策。

萤光之火

“萤光之火”比喻力量不足,能成之事不大。含有谦逊之意。

此典出自《水浒传》第二回:“小人家下萤光之火,照不亮人,恐后误了足下,我转存足下到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

足下意向如何?”

河南开封有个纨绔子弟名叫高俅,自小不成家业,只喜欢刺枪使棒,踢得一腿球,乱学了一些诗、书、词、赋。他不务正业,整天不是寻花问柳,就是赌博。

有一次因帮王员外的儿子耍狂,被王员外告到府尹那里,府尹罚他二十棍杖,刺配出界发放。开封府的人民不允许他在本地居住,高俅无可奈何,只好到淮西临淮州一家赌房去替柳世权帮闲。在柳世权那里混了三年,后来,宋哲宗赦宥罪犯,高俅思量着想回开封。柳世权有个亲戚董将士在开封府开药铺,于是写信介绍高俅前去投奔。

董将士见高俅是个纨绔子弟,没有信行,便送他一套衣服,并写了封介绍信给苏学士。

临行时,董将士对高俅说:“小人家下萤光之火,照不亮人,恐怕误了足下的前程,我转荐足下到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不知足下意向如何?”高俅非常高兴,便兴致勃勃地投奔苏学士去了。

有缘千里能相会

“有缘千里能相会”比喻真正意气相投的人,尽管原来互不相识,甚至相隔千里,一旦认识了,便能成为知己或情人。

此典出自《西游记》第八十回:“趁如今星光月皎,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我和你到后园中交欢配鸾俦去也。”

明朝苏州出了个才子,名唐寅,字伯虎,聪明盖世,精通书画音乐,中了解元后,绝意功名,放浪诗酒,平日心中喜怒哀乐都描绘在画中,每一画出,人均重价争购。

这一天,他坐在阊门游船上倚窗独酌,忽见有画舫从旁摇过,内有一青衣小鬟眉目秀艳,体态绰约,注视唐寅,掩口而笑。

唐寅神荡魂摇,问舟人,乃知是无锡华学士府眷。自古道:“有缘千里来相会。”唐寅急命坐船尾随画舫,日夜不离,次日到了无锡,那画舫进城去了。

唐寅奋然登岸,办下旧衣旧帽,竟投身华学士府为仆。华学士见他生得文雅,况又知书习文,便欲留他为公子伴读,问他要多少身价,唐寅道:“身价不敢领,只要求些衣服穿,侍候老爷中意时,赏一房好媳妇足矣!”学士更喜,问其姓名,道叫康宣,乃改其名为华安,送至书馆。除伴读外,一应往来书札辄令代笔,烦简恰当,学士从未增减一字,宠信日深。华安从容打听,乃知青衣小鬟名叫秋香,是华夫人贴身丫鬟。内外有隔,年余竟不得一见,计无所出,常自悒闷。适学士家中主管病故,学士命华安暂代。月余,出纳谨慎,毫忽无私。学士更加喜爱,遂将许多丫鬟唤到中堂,命择一人为妻,以安其心。华安见二三十个丫鬟各盛饰装扮,独秋香依旧青衣,昔日风姿宛然在目。华安指道:“若得穿青衣小娘子为妻,足遂生平。”华学士、夫人遂择了吉日,亲自主婚,两人成婚。夜半,秋香问华安道:“与君颇面善,何处曾会来?”华安笑道:“娘子想想看。”秋香凝视久之,忽地省悟,道:“向日苏州阊门游船中见的可就是你?”华安道:“好厉害的眼睛,我苏州唐解元也,为小娘子旁舟一笑,不能忘情,故屈身为仆,一年至今。”乃将学士所赠之物,一一封存,同秋香连夜回苏州去了。

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表示与别人一道做好事。现指批评同志时要采取善意的态度,努力帮助他进步。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子路是孔子的好学生当中的一个,孟子十分欣赏他。孟子说子路很好,别人越是指出他的错误,他就越高兴。不过孟子认为子路还是比不上禹、舜。他说:“禹听了好话,就给别人敬礼;伟大的舜常常抛弃自己的缺点,以学习别人的优点为善事。他无论是种庄稼还是做陶器,从当渔夫一直到天子,没有哪个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吸取别人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做好事,这就等于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和别人一道做好事。)”

忠信得罪

“忠信得罪”用以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忠而获罪,信而被疑,是非颠倒,好人遭殃,这类事情时有发生。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善于分辨忠奸,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此典出自《战国策·燕策一》:“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

有一个人在远方做小官。他的妻子和别人通奸。丈夫快回家时,那个奸夫忧虑重重。他妻子说:“您不要担忧,我已经准备好了毒酒。”两天后丈夫回来了。妻子叫侍妾捧了一杯酒献给丈夫。这个侍妾知道这是一杯毒酒:敬呢,会毒死自己的主人;说呢,又会赶走家里的主母。她左右为难,便假装跌倒把酒泼了。那主人不知内情,大发脾气,痛打了她一顿。

这个侍妾假装跌倒泼了酒,既救了主人的命,又保全了主母,虽然忠诚到这种地步,但却免不了鞭打。这便是因为忠诚而得罪啊。

忠言逆耳

“忠言逆耳”意思就是忠实的劝告听起来不好受。比喻劝人听取不同意见。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王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又见《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刘邦)听樊哙言!”

据《史记》记载:楚汉相争时,项羽和刘邦约定以鸿沟(古运河名,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为界,东面是楚,西面是汉。定约以后,刘邦率军占领了秦都咸阳。他见秦国的宫殿富丽堂皇,便想留住下来。这时,汉将樊哙劝刘邦不要贪恋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正是秦亡国的祸根。起初刘邦不听樊哙的劝告。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朝残暴无道,你才能够推翻了他而占据了咸阳。

你刚入秦,就贪图享乐,这是帮助坏人做坏事呀!忠言虽然不好听但对行动有好处,好药虽然很苦,难以入口,但却对治好疾病有所帮助。愿你听从樊哙的劝告。听了张良的这番话,刘邦放弃了享乐,还军壩上,最后终于力克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舟中敌国

“舟中敌国”比喻即使是亲近的人,也可能叛离。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战国时有一个军事家名叫吴起,他是卫国人。曾经跟从曾子学习,起初在鲁国做官,听说魏文侯贤明纳士,因而投奔魏文侯为将军。

吴起虽然做了将军,却没有一点架子,他与兵士同衣同食,晚上同睡在草地上,行军时从不骑马,与士兵们同甘共苦。

不久,魏文侯死了,吴起继续在魏武侯手下为将。一天,武侯和吴起坐船沿黄河而下,路途中,武侯环顾四周景色说:“你看我的江山多美,屏障多么险峻,魏国是多么坚固啊!”吴起说:“看国家坚固与否,在于国君的德行,而不是山河险要。

从前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鄱阳,可是羲德不修,禹就灭掉了他。夏桀国土,左有黄、济二河,右有泰、华二山,伊阙在南,羊肠坂道在北,但他修正不仁,终被商汤逐放。殷纣时,左有孟门,右有太行,北有恒山,南有黄河,但殷纣不德,虽恃诸险,周武王却能杀他。由此看来,德行比河险峻还重要。为王者不修德行,说不定这同舟的人,可以尽为敌国。”武侯说:“讲得对极了。”并即封吴起为西河太守,从此吴起声名远扬。

自惭形秽

“自惭形秽”是说自己惭愧不如别人。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表面的,一是内在的,表面的是说衣服外貌不如别人,而觉得羞惭;内在的是说自己的品格才学不及人家,而感到惭愧。

此典出自《后汉书·逸民·王霸妻》:“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有失耳。”

东汉光武帝时,太原有一个隐士名叫王霸,他自幼就有高尚的品格,光武帝屡次去请他做官,他都婉言谢绝了。他妻子的志气品行也很好。王霸有一个朋友叫令狐子伯,当了楚相后,命他的儿子送信给王霸。当时子伯的儿子也正在做功曹的官,因而车马衣服和随从都十分讲究。

当他到了王霸的门前时,王霸的儿子正在田里干活,听说有客人来了,连忙抛下锄头赶回家中。到了家里,看见令狐的儿子雍容华丽,很是体面,再低头看看自己的装束,感到很难为情,连头都不敢抬起来。王霸看到他儿子的情形,也有点惭愧,心里很不自在。等客人离开后,王霸就睡到床上去,半天也不出来。他的妻子觉得奇怪,使去问王霸,王霸说:“刚才令狐的儿子衣着华丽、举手投足都十分得当,可我的儿子却发乱此齿牙连头都不敢抬起来,我因此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