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09

第9章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者。其传世之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他的作品富有独创性和浪漫主义色彩,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少年时代,屈原的家在山上,每天读书必须跨过湍急的溪水,穿过苍苍林莽到山下乐平里的书房去。他早去晚归,家里人很不放心,妈妈常让姐姐屈须到书房去接他。

一天,浓重的夜色笼罩着山头,屈原还是没有回来。屈须到山下书房问塾师,知道弟弟背完晚书,第一个离开书房回家了。屈须返回家里,屈原还没回来。妈妈着急了,连忙求邻居帮忙到溪涧和后山上去找。结果,到处不见屈原的影儿。妈妈失望地回到家,一进门,却看见屈原正吃饭呢。问他刚才到哪儿去了,他只是笑笑,就是不说话。这件事引起了姐姐的好奇。第二天下午,屈须早早赶到书房,等弟弟背完晚书回家,她便悄悄地跟在后边。屈原穿过树林,越过溪流,她一直跟着,只见屈原在溪旁一闪,不见了。屈须以为弟弟回家了,可是到了家里,才知道弟弟并没有回来。屈须更加奇怪,就又返回去找弟弟。

原来,小溪旁边有一个天然岩洞,每天放学以后,屈原总要钻进这个岩洞里刻苦读书。这个岩洞虽然不大,但景物别致:洞壁如浮雕图案,花鸟虫草,情态各异;洞顶悬挂着石钟乳,千姿百态,水顺着钟乳石尖一滴一滴地滴下来,叮咚叮咚,犹如玉落银盘,更显得洞里幽静深邃。这天,屈原照例走进洞里,来到他早已支好的石桌石凳旁边,把小藤包放在桌上,掏出书本,端坐在凳子上,低声背诵起来。他哼着哼着,不禁声音渐渐激昂起来,音韵深沉,宛如惊涛拍岸……原来小屈原在这里读书啊。

天色不早了,屈须拉着他向洞外走。一出洞,姐弟俩便听见山上传来铮铮的伐木声和悠扬的山歌。屈原央求着:“姐姐,咱们听一会好吗?”姐弟俩坐在溪边,听见歌里在唱:“河水清清哟,波纹像连环,栽秧割稻你不管哟,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

屈原听到这哀怨的歌声,深深地感叹道:“好诗在民间啊。”他边听边记,记好了就读给姐姐听,直到很晚了姐弟俩才回到家中。后来屈原常找樵夫、猎人、渔翁、蚕女、巫师等采集民间歌谣,并在小溪旁这个岩洞里加以整理、吟咏。这为他后来创造出文学的一种形式——骚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就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心下十分犹豫,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个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作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就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秦王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交换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拒绝割让土地。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了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了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大臣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信小人谗言,大怒之下,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徘徊在汨罗江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但是他心里仍然希望能返回故里,写下了“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诗句。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很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命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人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地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祭礼。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用竹叶包裹糯米做成的粽子,将划小船的形式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不但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还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中国有史以来到战国时代南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创立了新诗体——楚辞。这种诗体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用绮丽的文辞,蕴涵复杂的思想,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洋溢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他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

屈原开创了楚辞,与《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

爱国之心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之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爱国誓言,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为着国家而跳动,都在惦念着国家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