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生卒年不详,长于论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楼缓、乐毅为代表的论辩的时代,而苏秦是这个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外交家。
两千多年前,当时的天子是东周周显王,都城是洛阳。一个夜晚,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洛阳城郊一家农户里,一个年轻人正在挑灯夜读。读着读着,他困得不行了,便把头发卷起来系在房梁上,只要瞌睡了,头一低,绳子拉紧头发,拽得头皮生疼,疼醒了,就再接着读书。可是他太困了,这个办法渐渐不管用了,他便顺手拿起一把锥子,刺向大腿,血一直流到脚面,这样又清醒了就再读下去。这便是典故“头悬梁锥刺股”的出处,而这个用这种自残方式苦学的年轻人就是苏秦。
当时周天子已经不能控制天下的局面,各国诸侯都在富国强兵,都在积蓄人才,招揽人才,都在依靠论辩家说服他国,中原大地逐渐进入了一个论辩家吃香的时代。
苏秦少年有志,不想做凡庸之辈,便跟随当时最有名的论辩家鬼谷子学习。据说鬼谷子是楚国人,隐居在现在的河南登封嵩山脚下一个叫做鬼谷的地方,所以人们尊称他为鬼谷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苏秦的学问大大长进。
话说苏秦跟着老师鬼谷子学习,自己觉着学有所成了,便开始了游说活动。
苏秦当年游说的第一站选的是秦国,他要“推销”的主张是“连横”,想说服秦国与东方的国家联合起来,攻击其他国家,但秦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苏秦的第一次游说失败了。
苏秦在秦国待得久了,身上的钱也花光了,不得已只好徒步东归。当他衣襟褴褛、面容枯槁、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时,家里的人见他这副模样,知道他一事无成,因此都冷眼相对。他的妻子忙着织布,根本不搭理他;嫂子也不给他做饭吃,父母更是连一句话也不愿和他说。大家都数落苏秦说:“咱们周地人的习惯,祖祖辈辈靠土地为生,你现在想入非非,想要靠嘴皮子出名,这下惨了吧,还不是活该!”苏秦既羞愧又感慨。世态炎凉,人情冷落到这种地步,令苏秦十分痛苦,可是内外交困并没有使苏秦灰心丧气。苏秦躲在家里,专门研究学问。他在这段用功的期间里从来都没有好好睡过。这样足足用了一年的功,他又有了信心。
这次苏秦先来到弱小的国家。他来到了赵国,赵国建都于今天的河北邯郸,但是赵国君主对苏秦一点也不感兴趣,苏秦只好悻悻离开赵国,来到燕国。燕国的首都在现在的北京西南。他等待了一年多,适逢燕文侯出游,苏秦跪拜在路边,燕文侯知是苏秦,十分高兴:“寡人闻听你当年献给秦王的十万言,十分羡慕,不想今日得见。”
苏秦向燕文侯分析说,燕国的北面是楼烦和胡人,东面是辽东和朝鲜,西面是九原,南面是滹沱河和易水,燕国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理形势之中。苏秦接着分析道,燕国之所以现在是安定的,那是因为秦国和赵国没有来侵略。秦国能不能打败燕国呢?一定能的,燕国不是秦国的对手。赵国为什么没有对燕国来侵犯呢?因为赵国的视线被秦国所吸引。如果秦国跨越千里来进犯燕国,它需要很长的补给线,即使把燕国拿下来,也很难坚持下去。而赵国要侵犯燕国,只要几天的工夫,军队就到了燕国都城脚下。
利弊分析清楚了,要做出决断了:是联合秦国呢,还是联合赵国?这时候秦国和赵国已经打了五仗,这五场仗中赵国胜了三仗,秦国胜了两仗,赵国占有优势。在分析了这样的形势之后,苏秦提出一个建议:联合赵国,通过赵国联合其他几个国家,采取合纵战术,共同来对付秦国。这样,如果秦国要越过好几个国家来侵犯燕国,他的力量就会层层被化解。燕文侯被打动了,就给苏秦配备了所需要的人力、设备、车辆,让他去劝说赵国,组织起一个合纵的组织,相当于今天的“联合国”,把东部弱小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苏秦取得了第一个胜利,胜利又鼓舞了苏秦,增强了他必胜的信心。他决心说服其他几个国家来实现合纵。
苏秦来到赵国,见到了赵肃侯。他为赵肃侯分析天下形势,首先分析了赵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他知道赵国的君臣,百姓对赵肃侯是拥护的,这是赵国国君能够参加合纵,并且能够成为合纵核心力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为赵肃侯讲利害关系,为他出谋划策。苏秦说,做君主的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保全国家;保全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安定百姓;而要安定百姓,首要的是选择正确的外交路线。赵王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苏秦建议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为一,结为兄弟,联成唇齿,并力西向。秦若攻其中一国,五国相助;敢有背弃盟约者,诸侯共伐之。赵肃侯听到此大为高兴,马上封他为武安君,等于现在的上将军。
受了赵国的相印,苏秦回去时,后面跟着的兵车有一百辆。他还带了很多钱,有白璧百双和黄金万镒。一镒是二十两,万镒就是二十万两黄金,这可不是小数字。这时他有了政治资本,开始着手组织“联合国”,提倡抗秦。
苏秦马上下令各国与秦国断绝了外交关系,不但外交上断绝关系,经济上工商业都不通往来了。苏秦做到了让诸侯之间互相合作,贤于兄弟。大家互相团结,这是苏秦的成功,也是论辩艺术的成功。苏秦一下子成为天下弱小国家团结的核心,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权力中心。
后来苏秦要到南方新兴的国家楚国去,楚国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去楚国要经过他的故乡洛阳。家里人这时对他的态度,和他第一次游说秦王失败回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父母听到他来了,赶紧雇人来收拾屋子,道路也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准备了乐队和丰盛的宴席为儿子接风,而且亲自到三十里以外去迎接他。老婆不敢正眼看他,只有低下头,侧过脸,偷偷地瞄了他一眼,苏秦讲话的时候,还要凑过耳朵仔细听,就怕听错了。嫂嫂更严重了,跪在地上爬过去道歉。
苏秦问他嫂嫂:“上次我回来,你高高在上,现在你又跪下来干什么?这先前十分倨傲,后来又格外谦卑,前后判若两人。”苏秦的嫂嫂答道:“你现在地位高了,又有钱,当然不比从前了。”这个话势利得很,但的确是她的心里话。苏秦听了,感慨万千。
苏秦成功了,他的成功全依赖于论辩之术。苏秦靠着自己的论辩艺术征服了许多的国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改变了许多国家的命运。他把中国古代的论辩艺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苏秦的学习方法是“头悬梁,锥刺骨”。当然我们不提倡这种近乎自残的学习方式,但他那种刻苦学习的劲头确实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