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
孟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对孟子的教育就落在他母亲一个人的肩上。
孟子的母亲知书达理,十分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据说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园附近。墓园里每天都有忙碌的送葬人在挖坟掘土。孟子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常学着他们的样子拿着小铁锹挖坑玩。孟子的母亲一心想培养儿子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她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觉得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成长,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自己的商品。孟子每天在集市上玩耍,对商人的叫卖声很感兴趣,老是学着他们的样子,模仿他们做买卖的游戏。集市喧闹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更没有好的影响,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附近。学宫是当时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很多有学问、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琅琅,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一下子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孟母看到后很欣慰,觉得这才是选对了地方,便安心在这里定居。
孟子小的时候,读书并不用功,孟母看到后十分着急。有一天正在织布的孟母看到孟子从学堂回来,就问道:“你近来学习怎么样啊?”孟子满不在乎地说:“还跟以前一样不好不坏。”孟母一听非常生气,举起一把剪刀把刚刚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织成的布剪断了,心里很害怕,但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连忙向母亲询问,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布断了再接不起来了,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学习不用功就不能取得进步,永远也学不到真正的本领。”孟子从此牢记母亲的话,起早贪黑地学习,十分刻苦。
公元前358年,孟子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学习诗书礼仪。
公元前343年,孟子在家乡开始讲学,他的一系列思想也形成于这个时期。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政”、“王道”,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便是这种不忍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孟子所说的“王道”,最主要的就是给予人民产业,轻徭役、薄赋税,减刑罚。
孟子对梁惠王说,不耽误做农活儿的时节,粮食就不会吃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湖里捕鱼,水产就会吃不完;伐木者按适当的时令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水产都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能使百姓生活下去,死后再有钱去埋葬,百姓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统治者要想得到天下,办法在于得民,而得民的关键在于得人心。他认为国家统一才能安定,他不主张用战争来实现统一,提出了“以德服人”、“仁者无敌于天下”的理论。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的主张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他认为之所以有好人坏人之分,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影响。他把人比作树木,山上的树木本来是茂盛的,但因为它接近城市,不断地被人们砍伐,还被牛羊践踏,于是就长得不好了。但是能说这些树木原来就是不美的吗?人也是一样,都拥有善良的本性。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所说的君子是指能够实行“仁政”和“王道”的人,是能够“居仁由义”,并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民众的事情最重要,君王的事情不应该占重要位置。而且提出民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君王在用人时,应该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的观点。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难能可贵。
从公元前330年起,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造福于天下百姓。孟子游说列国,发现天下没有肯施行仁政的国君,相比之下倒是齐王还有接受他政治主张的可能性。他离开齐国并没有立即回家,而是逗留在齐国边界。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苦笑道:“我希望齐王能够觉醒而派人来找我回去。”等到希望破灭后,他才遗憾地走了。
公元前310年,孟子在邹国讲学,同时写下论述自己思想的著作。公元前289年,孟子逝世,享年84岁。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最有影响的儒家宗师,后人尊称他为儒家“亚圣”。
在教育孩子方面,孟子的母亲是非常好的典范:三迁择邻,给孟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断织明理,教育孟子积少成多,切不可半途而废。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孟子成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称为“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