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也是著名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他用优美的散文和日记体裁撰写的《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的地理著作。
徐霞客(公元1587年—公元1641年),名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江苏江阴县的南旸岐是徐霞客的故乡,徐霞客的祖上曾经做过官。在明代,知识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朝廷的规定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并参加考试,即所谓“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朝廷规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规定的范围就不会被选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走上了死读经书,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紧紧地束缚住,学术风气死气沉沉。徐霞客自幼好学深思、博览群书,尤其对古今史籍、舆地志和山海图经游记之类烂熟于胸。向往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涯。
徐霞客在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便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他决定不再走考试做官的道路,要做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这一抉择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与当时的社会风习决裂,这是要有勇气和胆识的,而且还要承受一些守旧之人的讥笑和指责。徐霞客坚定地这样做了,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的母亲有力地支持了他,她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让儿子像篱笆中的鸡,车辕下的马,被困着呢?你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徐霞客为难地对母亲说:“可我走了谁来照顾您?”母亲笑笑说:“我还很硬朗,你放心去吧!”有了母亲的支持,徐霞客更加憧憬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奔向自己向往已久的世界,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徐霞客好读书,但他却没有把前人的著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去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在攻读中,他发现前人著述的内容很多是历代沿袭,转抄自较早的地理学著作,很少有人进行实地的考察。因而即使有的地理著作记述错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讹传讹。
他对前人著作中的不少问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例如关于长江的源头问题,被认为是经典地理著作的《禹贡》说是“岷山导江”,后来不少人都沿袭这一说法,徐霞客却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长江比黄河水量大,而长江之源那么短,黄河之源却那么长?”所以他认为《禹贡》上的说法是解释不通的。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他肩负背囊,手持油伞,告别了家人,徒步南行。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太湖成了他第一个出游的地方。碧波万顷的湖面,银光粼粼。远处的山峦,郁郁葱葱,真可谓山清水秀,初出茅庐的徐霞客大饱眼福。他一鼓作气,游览了斜插在太湖中的西山和东山,然后满载着内心的喜悦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自此以后,徐霞客差不多每年都要外出旅游考察,历时三十余年。他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当时14个省,即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徐霞客的外出旅游考察,得到了他母亲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徐霞客的母亲甚至不顾七十岁高龄,满怀豪情地伴同徐霞客游览了荆溪、勾曲(今江苏宜兴一带)。每次当徐霞客旅游考察归来,向母亲和家人谈起所见所闻、各地风土人情以及灵怪惊险之举时,母亲总是发出朗朗笑声,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和高兴。怀着宏伟的志向,加上家庭的大力支持,徐霞客不畏寒暑,游历了泰山、天台山、雁荡山、黄山、武夷山、嵩山、华山、五台山、落迦山、太和山、恒山、罗浮山、盘山,又遨游了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星宿海(现青海省境内)等,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尽收眼底,真可谓“饱尝河山美,收尽天下奇”。
他长年累月,不分寒暑地攀山越岭,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不仅接受着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而且还时刻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的挑战。在一次考察旅行途中,徐霞客曾经三次遇盗,四次绝粮,到了“身无寸丝”、饥肠辘辘的境地。但是,这些困难都没能动摇徐霞客的意志和信念。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好心人曾善意地规劝徐霞客不要再冒着风险继续进行考察了,还是尽早回去为好;如果他回故乡的话,他们可以为其备好行装。而徐霞客仍然毫不动摇地说:“我如果遇到困难就结束考察返回故乡,以后若想重新出来进行考察,妻子和儿女必定不会同意。我继续考察的意志不能改变。”他甚至做好了牺牲一切的打算,豪言壮语道:“我已背着挖土的工具,什么地方不能埋我的骨头?”
为了探寻自然界的奥秘,徐霞客猎奇而从,见险而行,登山必登最高之巅,下洞必到最深之地。他不信邪,不信鬼,无论是“神龙精怪”,还是巨蟒猛兽,都无所畏惧。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欲考察麻叶洞时,消息传出,轰动了周围的乡亲,一时间里,砍柴的拿着镰刀,种田的拿着锄耙,烧饭的停下烟火,织布的停住机梭,甚至连十几岁牧童也十分好奇地赶来,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围起来。当徐霞客准备下洞时,围观的人群一下子沸腾起来了,有人说:“洞中有神龙。”有人说:“洞中有精怪,不会法术的人是不能降服这些东西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探头下望,没有一个人不为徐霞客担心,但是徐霞客一点也不信邪,他从容地脱下衣服,拿着火把下洞进行探察。在洞中,他不仅没有遇到人们传说的各种神龙精怪,反而亲身感受了“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的另一番大千世界。当徐霞客考察完毕回到洞口时,充满着疑虑,焦急地守候在洞口的近百人一下子将他围了起来,他们的疑惑和担心烟消云散,在场的人无不对徐霞客的惊人之举投以敬佩的目光。
徐霞客二十二岁出游,历时三十余载,踪所至,北抵燕幽,东达粤闽,西入滇南,遍及中华十六个省,攀山涉水,四海为家。他不避风霜雨雪,不畏艰难险阻,终成一代宗师。
徐霞客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以日记体裁详细地记录了他一生旅行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山川河流、气候植被、风俗人情等,后经好友季梦良整理而成《徐霞客游记》。该书是一本既富有文学色彩,又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著作,流传于世,受世人所瞩目。
“实践出真知”,徐霞客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这个真理,他排除万难不畏艰险的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他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无疑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