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公元1518年—公元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中国明代著名医学家。
湖北省的蕲县境内,有座依山傍水、历史悠久的古城,叫蕲州镇。镇东门外的瓦硝坝住着一户姓李的医学世家。户主李言闻的第二个儿子李时珍就生长在这里,当时,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瘦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李时珍从蹒跚学步之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尔雅》中的《释草》、《释木》、《释鸟》、《释兽》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一天,李言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出诊去了,家中只剩下时珍一人。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泄不止。李时珍思索了半晌,说道:“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试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及待地说:“好,好,郎中的公子开方子还能有错?”另一个病人也捂着红肿的双眼,连连催促时珍开方。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打发病人走了。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忙问:“这是你开的?”时珍小声回答:“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等,一古脑儿说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他这才知道,儿子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觉又惊又喜。
不久,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防葵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黄精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说成是同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人吃了怎能不送命呢?
这种药物误人的事在李时珍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更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会耽误治病,重者要害人性命啊!
于是李时珍决心写一部药典。他先是全身心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医书宝库中,熟读了《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以及历代名家著述和大量关于花草树木的书籍,单是笔记就装了满满几柜子,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了许多珍贵资料。
1552年,35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自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责无旁贷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并意识到了它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做到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是蕲州的三大特产,白花蛇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重药品。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那么,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外,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那些种田的、捕鱼的、打柴的、狩猎的、采矿的,无不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不曾有过的丰富药物知识。
李时珍带着弟子庞宪来到武当山。这武当山,风光绮丽,草木繁茂,古树参天,野花似海,是天然的药物宝库。师徒二人仿佛探宝者发现了钻石矿,一下子被这些花草迷住了。九仙子、朱砂根、千年艾、隔山消……这些名贵药物一一被他们采集下来,制成标本。这天,庞宪劈藤开路,仔细寻觅。突然,他眼睛一亮:曼陀罗花!这是华佗配制麻沸散的名药!李时珍显然也非常兴奋,指点着花儿对庞宪说:“可惜,麻沸散早已失传了。这种花有毒,究竟如何配药,还得重新试验呢。”以后,为弄清曼陀罗花的毒性,取得可靠验方,李时珍又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尝试,证实了它的麻醉作用,并把它同火麻子花配合,制成了手术用的麻醉剂。
就这样,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在医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终于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1578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终于脱稿了。艰苦科研了二十余年,黑发人变白发人,李时珍的青春刻在了《本草纲目》上。遗憾的是,李时珍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身为之呕心沥血的巨著印行。1593年初秋,这位76岁高龄的老人告别人世时,《本草纲目》还在南京由书商胡承龙等人主持刻板,直到3年后才印出书籍。
这部旷世名著共52卷,190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书中编入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品374种,并附有药方10096个,插图1160幅。其规模之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它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它那极为系统而严谨的编排体例、大胆纠正前人漏误的确凿证据以及继承中有发扬的科学态度,都令人赞叹不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中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17世纪初开始,《本草纲目》就在医药学界不胫而走,辗转传往世界各地,先后被译成日、德、法、英、俄、拉丁等十几种文字,被公认为“东方医学的巨典”。19世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评价《本草纲目》,说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一生,成果卓著,功绩彪炳,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如今蕲州雨湖南岸的李时珍墓前,有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墓门,横梁上镌刻着“科学之光”四个大字,这便是华夏子孙对他的最高赞誉。
李时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伴随着他呕心沥血著成的《本草纲目》而流芳百世,为祖国的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世人的钦佩和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