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48

第48章 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年—公元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居士,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南宋末年,亳州(今安徽亳州市)有个大儒叫刘瞻。此人不仅熟读经史,而且擅长作田园诗。也许是亳州地僻,英才不至的缘故,刘瞻从教多年,门生也不少,可就是没有一个令他感到满意的,这使刘瞻深感遗憾。

这一年,刘瞻新收了两个门生,一个叫党怀英,一个叫辛弃疾。出乎刘瞻意料之外的是这两个学生入学不久便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他们一个善写文章,一个填词精妙,整个亳州的读书界都被震惊了,人们纷纷以“辛党”并称来盛赞他们的才华,这使得求才心急的刘瞻感觉十分欣慰。作为一名教书先生,他总算是尝到了“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乐趣。此后,刘瞻不仅经常在人前人后夸赞辛弃疾和党怀英两个人,还经常把他们俩叫到自己的书斋里共同切磋诗文技艺。

这一天,刘瞻又把辛、党二人叫到自己的书斋里。这次刘瞻没有和他们谈论诗文,而是要他们谈谈各自的志向。党怀英一本正经地说:“孔老夫子说‘学而优则仕’。读书嘛,就是为了做官,为了获取功名富贵好光宗耀祖。将来我一定到京城考进士,在朝廷里做大官。”

“万一考不中呢?”刘瞻试探性地追问道。

“如果考不中,我就回家隐居,学先生写写田园诗。”

听了党怀英的话,刘瞻觉得非常满意,他一个劲儿地点头道:“好,好,你的志向高得很,高得很。你所选择的道路,正是我们读圣贤书的儒者应该走的道路啊!”

刘瞻说完看看辛弃疾,问道:“辛弃疾,那你呢?”

“我不想做官!”辛弃疾摇摇头说。

“那你想做一个词人喽?”

辛弃疾仍然摇头:“我也不愿意做一个吟风弄月的词人!”他把头一昂,“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我要用剑斩尽天下的贼!”

辛弃疾这话是针对当时朝廷中奸臣贼子们不仅置金兵南侵的外患于不顾,还竭力打击抗战派的黑暗现实而发出的。一个年幼的学子,竟然怀有如此强烈的正义感和如此炽烈的爱国心,这本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事,可是,这对于一个满脑子正统思想,一心只想着求功名富贵的腐儒刘瞻来说,那简直就成了不可思议、不能理解的事情了。

刘瞻一听辛弃疾说了如此不合时宜的话,吓得脸都变了,他连连摇头说:“太荒唐了,太荒唐了!”

后来,辛弃疾和党怀英分道扬镳。党怀英投奔了大金国,做了金朝的翰林;而辛弃疾则投奔南京,积极地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中。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北方的金国经常派兵攻打宋朝,并且占据了宋朝北部的广大土地。金国士兵在这片沃土上杀人放火,干尽了坏事,大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不再受奴役,沦陷区之内的英雄豪杰们纷纷揭竿而起,组成义军,其中力量最大的是山东东平府的耿京。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多弟兄,加入了耿京部队,辛弃疾本人被任命为“掌书记”,就是担任掌管全军的书檄文告的工作。这一年,辛弃疾只有二十一岁,真可以说是少年英豪。

在草莽英雄之中,辛弃疾这位进士出身的小将,很快就展露了文武全才的本事,他四处奔走,拉拢人才。

第二年,耿京在辛弃疾的力劝之下,决议向南发展。他想先派一个人对高宗提出报告,遂指派诸军都提领贾瑞前往。贾瑞是个大老粗,自己心里有数,不敢去,他向耿京请求:“可不可以增派一位能文善道之士和我一起去,那样比较妥当。”

当然,这个文士非辛弃疾莫属。一行人来到建康,宋高宗知道了,立刻接见,予以嘉勉,并且封耿京为天平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奉郎、天平节度掌书记。辛弃疾等受封后,立即返回东平府。岂料就在他们回返途中,耿京部队发生叛乱,张安国与邵进杀了耿京后投降金人。

辛弃疾听了这个噩耗,捶胸顿足,万分痛心,立刻扑击金营。辛弃疾手提三尺剑,一个空中翻身挡在张安国面前:“你想往哪里逃?”然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张安国挟持在马上,昼夜不休,粒食不进,直奔临安。宋高宗下令斩叛徒张安国于市。辛弃疾也因惊人的勇敢和果断而名重一时。

辛弃疾的词,早已脍炙人口,但他在少年时有如此矫健的身手,一般人所知不多。他的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虽然是形容三国时代的孙权,又何尝不是自身的写照?

辛弃疾不但是位著名的抗金英雄,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而且是南北两宋词写得最多的人之一。现存词六百多首,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谴责主和派误国殃民,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也还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好作品。其词作风格豪放,不拘一格,独树一帜,对后人有重要影响。

辛弃疾文武双全,文能够直抒胸臆、酣畅淋漓;武能强身健体、保家卫国,拳拳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正义感贯穿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