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公元1130年—公元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朱家历代为官,世代尊信儒学。朱熹的父亲朱松进士出身,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的三传弟子,热衷理学,与理学家们交往密切。这对朱熹的成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朱熹四岁开始学说话。有一次,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这是“天”。不想牙牙学语的儿子竟然追问他:“天之上何物?”这个问题出自一个年仅四岁的孩童,着实让做父亲的大吃了一惊。
朱熹自幼聪明好学而且善于思考,读书时常常有超乎一般孩子的收获。八岁时他读《孝经》,便在书上题字:“不若是,非人也。”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做到像他们这样的话,就誓不为人。
十岁左右,当他读到《孟子》中“圣人与我同类者”一句时,不禁感慨万端,决意要做圣人。他在想:“既然圣人与我同类,圣人是人,我也是人,圣人能够成为圣人,我为什么就不行呢?我也应该可以成为圣人。孔子曾说过:‘人非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圣人也并非天生,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我也要发奋努力,研读经书,身体力行,按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真的成为圣人。”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么大的志向,非常了不起。
朱熹在学堂里读书,有一次先生出去了,学童们都在院子里嬉闹,院子里充满欢声笑语,非常热闹。这时候先生从外面回来,望着闹成一片的孩子们,他无奈地摇头笑了。他突然发现只有朱熹一个人远远地坐在沙滩旁边画着什么。他走近一看,原来是画《易经》中的八卦图。先生很惊奇地问:“你为什么要画这个?”朱熹一看是先生,连忙恭敬地回答:“天地四方,宇宙万物都蕴涵在八卦中。知八卦则知通变,通变是发展的要义。”朱熹说的这番话是先生从来没教过他的,因此先生觉得这个孩子确实很有天赋,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朱熹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喜欢追根求源地提问题和思考问题。大人们谈及天地无边的道理,他也产生了兴趣,整日紧锁眉头,天天思索推理,差点弄出一场大病来。他在想,人们都说天地无边,但这怎么可能呢?比如眼前这面墙,墙的后面还是有其他东西的。倘若天地有边的话,那这四边之外又是什么东西呢?天外又是怎么样的呢?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思辨的能力,真是不同寻常。
朱松念念不忘爱子的学业与前程,他临终前将朱熹托付给他的三个好朋友,他们都是受人敬仰的学者。他在病榻之上对朱熹说:“籍溪的胡宅、白水的刘勉之、屏山的刘子翚,这三位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们的学问是很渊博的,为我所敬拥,你应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听他们的话,认真读书,这样我也就死而无憾了。”朱熹的父亲病逝时,朱熹十四岁。后来朱熹进入刘氏家塾学习。在这里,他更加刻苦学习,并受到了严格又全面的儒家教育,这为他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朱熹潜心学习,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九岁时赴临安应考,高中进士,获得了当时最高的学衔,实现了士子们一生的梦想。
后来朱熹又拜李侗为师,在李侗的指点下,朱熹的思想和学业都有很大的长进,儒学的根底越来越扎实,儒家的思想越来越坚定,他还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为日后建立理学起了关键的作用。
朱熹不仅是哲学大家,也是重要的教育家。他每到一处就整顿县学、州学,还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舍、寒泉精舍等学社,恢复了白鹿洞书院,创办了岳麓书院,并亲自制定学规,编撰教材。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重视体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朱熹的诗也很有特点。宋朝时道学家喜欢用诗来讲道理,朱熹也写这一类“诗”朱熹的诗尽管也讲道理,但不是抽象地讲,而是用比兴手法描写客观景物,给人以启发。如《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寄理于景,讲理而不枯燥。
还有的寓议论于写景,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诗味。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叫《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实写的是一派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在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光明清澈的水面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起笔恬静而幽雅,让人立刻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游动,可想那清澈的水面多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接着他又回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朱熹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的这首有哲理的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让源源不断的新知识为自己充电,才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啊!这样的诗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又不生硬枯燥,愈品愈有味道。
《朱熹年谱》中说他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等无不涉猎。而且他的作品有很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等代表了他的哲学思想,使其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其学说被视为理学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楚辞集注》等,也是朱熹的主要作品。
朱熹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作;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封建社会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的影响,他的作用无可替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名句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学习、充电,用最新的知识来武装头脑,才能不落后于他人,不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