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42

第42章 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受人景仰。

司马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司马池是一位知识分子,母亲聂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司马光年幼聪颖好学,尤喜《左氏春秋》,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他不仅能熟练地背诵,而且可以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得清清楚楚,对历史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司马光从小就肯动脑筋,遇事不慌。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在石磨盘上玩铁蛋。一不小心把铁蛋滚到磨眼里去了。这下可糟啦!因为磨眼小,手伸不进去,用小棍也捞不起来;石磨太重,又抬不起。小伙伴们个个干着急,无法将铁蛋取出来。怎么办呢?聪明的司马光转动了几下眼珠,一个巧妙的办法就想出来啦。

司马光叫小伙伴往磨眼里慢慢地灌细土,一边灌,司马光一边用一根小棍插进磨眼里去拨动铁蛋。细土从铁蛋和磨眼之间的缝隙中漏到底盘上面,铁蛋就慢慢地被细土从磨眼中抬了上来。大家又高兴又佩服司马光的聪明才智。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这口大水缸里面有许多水,小朋友们要踮起脚尖才能看见水缸那满满的水面。正好有个小朋友爬到水缸后面的假山上,一不小心,从假山上摔下来,跌落进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慌了神儿,吓得呆呆的了。大家都知道要赶快把这个小朋友救上来,要不就会给淹死了,可是小朋友们的个子都太矮了,怎么办呢?去叫大人吧,时间来不及了。有的孩子吓跑了,有的孩子吓哭了,只有司马光不哭也不跑,他站在水缸边一句话也不说,盯着大水缸想办法。只见司马光不慌不忙,从旁边的地上抱起一块大石头,使尽全身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相传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比较差,别人读一篇短文,三遍五遍便背熟了,差一些的,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司马光非得读二十、三十遍不可。别人背熟后,休息或出外游玩去了,可他只得留下继续读,直到背熟为止。时间久了,他便养成了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比别人多读几遍,背得比别人熟一点,读时比别人多思考一些。所以即使读到半夜,他还是手不释卷。

十多岁的孩子,到晚上就困了。司马光也不例外,有时白天读书太疲倦了,一到晚上,眼睛张不开,或者昏昏糊糊往床上一倒下去,便呼呼大睡,直到天亮才醒。这样几天下来,司马光觉得晚上的时间不读书全用去睡觉的话非常可惜,于是便想出一个妙法,即把平时睡的枕头搁在一边,用一段圆木代替枕头。他想只要睡到半夜,一个翻身,枕头滚走,头就跌落下来,人就马上惊醒,又可以继续读书了。采用这个办法后,果然有效,再也没有出现睡过头的事了,他给这个特殊的枕头起名为“警枕”。

司马光为官,刚正不阿,多次劝谏皇上。宋仁宗时,南方的交趾派使者到朝廷进贡,用铁笼送来一只怪兽,说是麒麟。这件事在京城开封引起了轰动。麒麟和龙、凤一样,都是传说中的动物,象征着吉祥,但是从来没有人亲眼看到过。大家一看,这怪兽果然新奇,似马非马,似鹿非鹿,头上生一对树枝般的角,样子招人喜爱。

朝中一班喜欢吹牛拍马的大臣,一时鼓噪起来,都向仁宗皇帝献媚说:“麒麟呈祥,说明陛下洪福齐天,大宋江山永固,真是可喜可贺呢!”

仁宗听了,也有点昏昏然,以为是上天赐福给他哩。其实这时的宋朝并不安定,外藩连连入侵,国内也是兵祸不断,这些哪是一只怪兽能够救得了的呢!在大臣们的一片赞美祝福声中,独有知谏院司马光挺身而出,劝谏仁宗说:“麒麟谁都没有见过,怎能辨别它的真假呢?如果它真能使一个国家富强安定,交趾一定会自己留下,也不必臣服大宋了。就算它真是能给国家带来吉祥的麒麟,那也不是它自愿来的,而是被囚禁在铁笼之中,被押送来的。它自身的自由都保不住,又怎么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兴旺发达,给人民富足安定呢!”

司马光的一番话说得满朝文武哑口无言,仁宗也猛然醒悟,立刻传旨,将这只怪兽关进了鹿苑。

就在这一年,又发生了另一件事。一天,仁宗一早上朝,礼部有司就跪在阶下向他贺喜。仁宗问他喜从何来,有司说:“今天有日食,因为是日偏食,京城里面看不到,所以向陛下道喜。”

古代认为日食是不吉利的天象,虽有日食却看不见,就以为是喜事。因此那些喜欢阿谀奉承的大臣都借此同声祝贺。又是司马光站出来说:“四方都能看见的东西,在京师里面却不能看见,只说明人君被阴邪所蒙蔽;天下都知道的事情,而朝廷独不知道,这样造成的灾害只会更加严重。这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呢?”仁宗连连点头,那些专会奉承拍马的大臣们一个个显得狼狈不堪。

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两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巨著。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编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巨著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好这一部篇幅巨大的著作,整整十九年的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这部巨著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给后来研究历史的人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封建时代,司马光是孔门的第三个圣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样在孔庙享配。时至今日,人们仍记得历史上有一位“涑水先生”,他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手不释卷的司马光,以勤补拙,他的“警枕”也警醒我们要刻苦学习,孜孜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