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43

第43章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轼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文坛领袖、诗词书画全才。

1037年,苏轼出生在今四川眉山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苏洵是北宋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家中藏书很多。他家有“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之美誉。

父母的引导使苏轼自幼喜爱读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亲自教他认字读书,还常给他讲故事。稍懂事的时候,父亲就是他最好的老师。

苏轼六岁入学。这个私塾不算小,有学童一百多人,但只有一位老师。苏轼聪慧的头脑和与众不同的天赋很快就显露出来,在那么多的学童之中,他是最受老师喜爱和夸奖的。

苏轼十岁时,就已经写出了出色的诗句,且出口成章。比如说他的《黠鼠赋》,就十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个狡猾的小老鼠,不小心掉入一个瓦瓮里,出不来便装死,等人把瓮倒在地上便急忙逃跑,把人骗过的故事。

有一次,在花园里,父亲吟了两句诗:“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苏轼听后赞叹:“真是好诗啊。”父亲说:“这还算不得好诗,要是在每句中加上一个很妙的字,那才会变成好诗呢,你想想应该加上怎样的字好呢?”苏轼想了一下,就说:“前句加上一个‘摇’字,后句加上一个‘映’字。‘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父亲摇摇头说:“太一般了。”苏轼又想了想,很快说:“有了,改成‘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父亲又说:“意思是出来了,不过用字不太熟,也不好。你晚上再好好想想。”这天晚上,苏轼翻来覆去思索着。天亮了,苏轼老早就跑到父亲的房间里对父亲说:“我想到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父亲说:“妙!这个‘扶’字不只写出了杨柳柔弱的形态,还写出了轻风绵绵的情意;这‘失’字更妙,写出梅花、月亮溶在一起,无法分辨的情景。”得到了父亲的夸奖,苏轼心里美滋滋的。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苏轼十一岁便开始努力学习。那时的学生必须细读经史诗文,而且经典的古籍必须烂熟于心。十分刻苦的学生通常会把一些典籍整篇背诵下来。背书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文章的内容、思想,就连文字、措词也不能忽略,所以说这种背诵记忆对于学生来说实在是艰难而又费力的事情。当老师检查学生背诵时,会让学生背朝自己而面向大家,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学生偷看放在讲桌上的文章了。那时的书没有标点符号,背书的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断句加标点,如果断句正确呢,那就说明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不错,这样一来用背书的方法也可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苏轼非常努力,他在背书前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他觉得这样做非常有好处,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一遍之后,会对书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绝非阅读几次所能相比的。而且在抄书的时候,他还可以练习书法。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吟诵了自己新近创作的一首《鹭鸶》诗。老师吟罢,传来了学生的一片赞扬声,老师看看学生们的反映,鼓励大家说:“你们不能都一味地夸好,还要大胆提意见。”大家都默不作声,老师看到苏轼用手指轻轻点着桌子,一遍又一遍地默念“渔人忽惊起,雪片随风斜”,看他的神态,老师知道苏轼对诗似乎有自己的见解,他就问:“苏轼,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

苏轼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说:“这首诗从整体来看写得很好,但有一点学生不清楚,想请教老师,这后两句中的‘雪片’是不是指鹭鸶受惊时一瞬间掉落下来的羽毛?”“正是,正是。”老师连连点头。“学生前几天在江边玩,亲眼目睹鹭鸶受惊时,一瞬间掉落下来的羽毛,离地面很近,并不是随风斜飘的。”苏轼接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诗首先要真,既然不合乎事理,就请你改一改吧。”老师用真诚的眼光看着苏轼,然后又转向学生,“大家都试试看吧。”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说一句话。苏轼沉吟了一下,然后说:“我觉得可以改为‘雪片落芦苇。’”老师凝思片刻,称赞说:“改得好,改得好!这‘落’字读起来声音铿锵有力,而且又合乎事理,使人们仿佛看到鹭鸶惊飞时掉羽毛的生动情景,这样诗的意境就比原来清新优美得多了。”从此以后老师便经常和苏轼一起切磋诗文,并告诫其他学生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好好向苏轼学习。

年少的苏轼读了很多的书,也能背诵许多经典古籍,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再加上他很聪明,所以他经常受到大家的称赞,大家都夸他有才华。这样一来苏轼就有些骄傲了,他觉得自己已经读了那么多的书了,没有什么字是他不认识的,没有什么书是他没读过的,于是他就在门前贴了一副对联,写道: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普天下所有的字,全都认识;人世间全部的书,都读完了,这是多么大的口气啊!让人觉得作者很不谦虚。有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看到了苏轼的这副对联,心里想:这个小苏轼,小小年纪竟然口出狂言,说“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既然他怀着如此骄傲的情绪,认为自己的学问非常高,那么他一定不会再去努力学习了;这种想法可要不得,要让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习无止境的道理。

于是,老先生就带着一本书来找苏轼。

“老人家,找我有什么事吗?”苏轼问道。

“听说你博学多识,我是来向你请教的。这里有一本书,里面有些字我不认识,请你告诉我。”老先生微笑着边说边翻开书,指着书上的一些字说。

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一看,愣住了,老先生指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他答不上来,低着头,脸红到了耳朵根。苏轼小声嘟囔着:“这是一本什么书啊,居然会有我不认识的字。”他把书合上,一看书名,更是傻了眼。原来,这本书他连听都没听说过。

老先生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笑眯眯地看着羞愧万分的小苏轼,老先生让苏轼随便翻开一页,每次他都能背得一字不差。苏轼惊呆了,他明白了老先生故意来考他,教育他不要骄傲自满的良苦用心。苏轼不好意思地说:“老先生,我知道我自己做错了,我不应该那样骄傲自满,还有好多知识我没有学到呢,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老先生看到苏轼真正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是,而且态度很诚恳,就微笑着离开了。

苏轼看着老先生的背影,想了想,立刻在那副对联上又加上了四个字,于是原来那副对联就变成了: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里面不仅没有自以为是的意思,还表达了自己要刻苦学习的志向。

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在诗、词、散文、书法诸领域里都有巨大的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豪放派词宗;书法方面,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树一帜。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正是明白了这一点,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苏轼才醒悟过来,更加发愤地读书,得以在文学方面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