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35

第35章 李白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先世为陇西(今甘肃)人,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李白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游侠。他25岁时开始漫游各地,42岁那年被任命为供奉翰林。李白毕生写诗,他写起诗来既快又好,杜甫说他是“斗酒诗百篇”。他的诗歌,才气纵横、语言生动、热情奔放、气势宏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后世因之称他为“诗仙”。李白存诗九百九十余首,有《李太白文集》。

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他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成绣花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用到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天天不停地磨,铁杵虽然粗,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只要有决心,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了逃学的念头,下工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还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客人来到一条河边的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这位少年就是李白。客人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拍案叫绝了,他说:“李白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请您来我们皖南泾县游玩吧。”李白看了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

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朝四周张望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我就是汪伦。”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两个人就这样成了好朋友。后来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名叫《赠汪伦》。诗的后两句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像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维艰,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李白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河岔,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这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哪顾得上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哦,原来是一首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哪!”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是许宣平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寻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

“我是李白。”说着,李白深深地一揖。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您,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他决定交李白这个朋友。

从此,在漫天的朝霞里或是在落日的余晖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许宜平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

纵观李白的诗句,多是借酒消愁。他被逐出长安后,郁郁不得志,便借酒以倾诉满腔激愤。《行路难》中写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正是以美食不能下咽,以行路之艰险来比喻世路的险阻,以倾诉不被重用的激愤之情,这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异曲同工之意。既然得不到重用,于是他日日饮酒,嗜酒成性。在《襄阳行》中这样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然而,饮酒却依然解决不了他的愁怀。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所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见他的忧愁之深,报国无望之至。

但李白在诗中实现了自我,《将进酒》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成就了李白伟大的人生,更使他超越了自我,让世代文人望其项背,自叹不如,“诗仙”名垂千古!

李白以其热情豪迈的个性,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奏响了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最强音。他的诗歌反映了多方面的时代生活。有对帝都长安宏伟气象的热情礼赞;有对壮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民生活疾苦的深切同情;有对叛乱势力的斥责,对维护国家统一战争的讴歌;也有对当时腐败政治的尖锐批判,表现了他鄙视权贵的傲岸精神,等等。他的诗歌热情奔放,雄奇伟丽,感情澎湃如江河奔泻。诗歌的语言夸张而且自然率真,瑰丽多彩又明白流畅,全无雕琢的痕迹。他的诗歌形式和内容高度完美统一,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李白的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没有那个想把“铁杵磨成针”的老人家的点悟,恐怕他也成不了诗仙。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功到自然成,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