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30

第30章 唐玄奘

“唐僧取经”的故事,被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予以虚构渲染之后,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大家的心目中,文学形象取代了历史真实,而唐僧求法的真实历史,则知之者甚少。

玄奘(公元602年—公元664年),俗姓陈,名讳,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镇)人。家境贫穷,父母早丧,13岁出家为僧,20岁在四川成都受“具足戒”(小乘佛教的第四级戒律)。曾游历各地名山宝刹,拜谒佛界名师,潜心研练佛学理论。他先后从唐代高僧慧休、道岳、法常、僧辨、玄会等学习佛教理论,造诣日深,誉满中土,成为“法相宗”的创始人。

玄奘通过长期佛学研究,深深感觉到佛学理论众说纷纭,解家丛出,莫衷一是。造成分歧的原因与汉文佛经翻译不确切、不完整大有关系。因此,他产生了去天竺(印度)访求真经,认真研译,会通佛学中所存在的一切问题的念头。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来到长安,邀集佛门好友数人,向唐太宗上表陈情,申请出国。但由于突厥连年扰边之患,唐王朝禁止私人出境,没有批准他们出国访经求法的要求。其他佛友打消了西访念头,云游各地,而玄奘西行求法的理想丝毫未变。这年8月,玄奘决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从长安神邑出发,杂在返回西域的外来客商之中,混出玉门关,然后独自西行,寻找自己的理想世界。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国都(今新疆吐鲁番境内),受到高昌王的隆重礼遇。然后涉过玉门关外的800里流沙,从天山南路横越新疆全境,再由葱岭北端翻越终年积雪的天山穆素尔岭,渡过中亚的乌浒河流,折向东南方向,登上帕米尔高原,通过阿富汗境内的达克山天险,于这一年的夏末秋初,到达了天竺的西北部地区。他在这一带地区访经游学,考察民俗,游览佛教胜迹,前后度过了四年时间。

贞观五年(公元613年)末,玄奘去印度比哈尔邦南部当时称之为摩揭陀国的那兰陀寺。那兰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其当家住持名叫戒贤,乃当时天竺佛学的最高权威。玄奘到达该寺的那一天,寺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共有1000多名僧俗人众手捧鲜花,头顶香烛,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高僧。

玄奘当天就晋谒戒贤法师,并拜他为师学习佛教理论。百岁的戒贤很久以来没有给僧徒讲授佛学理论,为了让西天的佛学东传,他高兴地收下玄奘为弟子,并用15个月的时间,给玄奘讲解了天竺最难懂的一部佛经《瑜伽论》。为了答谢戒贤法师的善意栽培,玄奘废寝忘食地勤奋学习,接受了戒贤的衣钵真传。

访经求法的同时,玄奘在生活上也受到该寺的特别关怀,寺里每天供应给他丹步罗果120枚,豆蔻12颗,槟榔12颗,龙脑香1两,还有专供国王和佛学权威食用的“大人米”一升。住的也是最高级的僧房,外出则乘坐只有戒贤法师才能乘坐的由大象驮行的轿子。那兰陀寺共有1万多名僧人,享受这类特等待遇的僧侣包括戒贤在内只有十位。玄奘在这里呆了五年,学完了《瑜伽论》以后,戒贤又继续给他讲授了《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佛学理论,同时他还广泛地阅读了各种婆罗门教经典著作。在当时那兰陀寺的万名僧人中,除戒贤能通晓全部经论外,通晓20部的有1000人,通晓30部的有500人,通晓50部的只有10人,玄奘则是这十人中的一个,所以他被寺里选为通晓“三藏”佛经的“十德”之一。

玄奘的佛学理论虽有这么深的造诣,但他并不满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他辞别戒贤,离开了那兰陀寺外出游学,想学到更多的佛学理论。他先到了今天的孟加拉国境内,访问了著名的艺术宝库阿施陀石窟,然后又到了今天巴基斯坦克什米尔查谟地区附近住了两年,研习这一地区的佛学经典,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回到那兰陀寺。

玄奘回到那兰陀寺以后,戒贤让他主持寺里的佛经讲授工作。曷利沙国君主戒日王崇信佛教,提倡佛教各派争鸣。当时有一名反对那兰陀寺教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夸说无人能驳倒其中的一个字。戒日王把论文转交给戒贤,并决定在都城曲女城举行辩论大会,还特别邀玄奘参加辩论。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十二月开始大会辩论,与会者有天竺18个国家的国王,有佛教徒3000余人,婆罗门教徒2000多人。玄奘担任主讲,他用梵文写了一篇驳论,与正方辩论了18天,各个教派的参加者均被玄奘精辟的见解、严密的论证所折服,玄奘维护了那兰陀教的理论,驳倒了异教的挑战。戒日王特别接见玄奘,奖励他金钱1万,银钱3万,僧衣100领,他都一一谢退。戒日王无法表达自己对玄奘的崇敬之情,只好请他骑着装饰华丽的大象在国中游走一周,以表达他对来自中国的佛学大师的诚挚情意。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表示要回国,当时天竺僧俗群众都不愿意他离开。一位天竺国王表示,只要玄奘不走,可以为他修建一百所庙宇。无奈玄奘心怀祖国,挂念长安,戒日王只好放行。朋友赠送礼品甚多,他一一谢绝。动身回国那天,戒日王、鸠摩罗王以及当地僧俗群众填塞道路,相送数十里才依依惜别。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用牲口驮着650多部佛学经典从西域回到阔别十八年之久的长安。唐都京城欢迎他的归国竟“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张灯结彩,盛况空前。唐太宗在洛阳行宫专门召见了他,并听取了玄奘西行求法经过的介绍,询问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并劝他还俗出任大唐官职,被玄奘婉辞谢绝。

这年的三月一日,玄奘从洛阳回到长安,当即开始他的佛经翻译工作,先后在长安的弘福寺和慈恩寺开办了佛经译场,并在慈恩寺修建大雁塔用来储藏佛经,建筑了我国最早的佛学图书馆。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二十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1335卷,创造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前之举。他还撰写了旅途见闻录式的《大唐西域记》,其中记载了他亲身经历过的110个国家和听说过的28个国家的有关情况,对当时各国的方位、距离、疆域、人口、风情、名胜、史迹等等均笔之于书,是今天研究这些地区的可靠史料。该书现已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一部旷世名著。

玄奘还把中国的古代文化传到西域各国,他曾把道教经典著作《老子》译成梵文传入印度。玄奘于龙朔二年(公元663年)二月圆寂于长安,享年六十二岁。玄奘不仅是一位佛教高僧,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伟大的旅行家、中国和印度人民友谊的传播者,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取回真经,弘扬佛法,为了这个理想和追求,玄奘历尽千难万险,不远万里西去取经。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有高远的志向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