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29

第29章 孙思邈

孙思邈(约公元581年—公元682年),唐代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和思想家,他毕生倾力撰写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更是医学界不朽的巨著。孙思邈集上古至唐代医药学之大成,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孙思邈出生在唐朝京兆华源(今陕西省耀县),自幼家境清寒,他童年时代营养不良、身体瘦弱、备受疾病折磨。为了给孙思邈治病,他父亲伤透了脑筋,简直耗尽了家财。孙思邈小小年纪就饱受病魔摧残,心中颇有感慨,认为天下之事没有比救活一条人命更重要的了。

隋末唐初,科举盛行,一些名门士族都热衷于教育自己的子弟攻读经书,作为谋得一官半职的进身阶梯,而认为医术不过是末流小节,方士郎中替人治病,不是什么高尚的职业,因而非常轻视医生。而孙思邈却志在学医,丝毫不为这种风气动摇心志。

孙思邈七岁就学之后,开始发愤努力学习医术,口诵千言,准备当一个济世悬壶的好医师。中国古人认为,一个只懂医术的人不过是土郎中,充满匠气;只有饱读诗书的读书人,精通医理,才是受人尊重的儒医。孙思邈不但研读医学,而且精通庄子、老子、百家之言以及佛理。根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曾经召孙思邈入朝担任“国子博士”,唐太宗召他入朝赐给他爵位,唐高宗召他入朝想拜他为“谏议大夫”,但这些都被孙思邈一一婉拒了。他始终坚定行医之志,愿意待在民间为百姓治病。

孙思邈行医态度非常认真,而且非常关怀病人,他认为做一个医生,不能随随便便草率行事,对于病人不要分贫富、贵贱、长幼等等,要把每一个病人看成自己的亲人,把病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治病的时候,不要瞻前顾后,计较自己的名声,一切要以治病为前提,排除艰难险阻,不怕日夜寒暑,不管饥渴疲劳,尽心救治病人。孙思邈认为一个医生,不能因为偶尔治好一点病,就骄傲地认为自己是天下无双,无人可比。他反对沽名钓誉的庸医作风,他虽然成了名医,仍是虚怀若谷,没有一点名医的大牌作风。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应该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他则“无欲无求”。他身体力行,对病人一视同仁,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理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为“医学论之父”。

孙思邈除了勤研医学,还积极吸取民间偏方,经常跋山涉水去亲自寻找、求教。他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极为重视临床经验,十分努力地学习且不停地反复进行实验。他说:“读了三年书无病可治,认为自己懂得很多,可是等到治病三年以后,才知道天下之大,自己懂的实在是太少了。”更可贵的是孙思邈不拘泥于“医不离黄帝内经,药不离神农草本”的旧学风,他主张不要一味地接受前人的医药成果,而是应该不断创新提出新见解,他的千金方就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针对当时医疗救济仅局限于药石治疗的现状,孙思邈还主张对疾病进行综合治疗,他认为药石治疗固然可行,但是食疗、针灸等也不可偏废。他利用海藻、昆虫、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缺碘的粗脖子症;用动物的肝脏治疗缺维生素A的夜盲症;以及使用动物的肾器官补肾;用鳖甲调整骨骼发育治疗小儿佝偻症等等,这些都是使用食疗的好例子。孙思邈一向主张能用食物治好的病就不服用药物,如果不能用食疗方法解决的病症,才配合药石方剂和针灸。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看到四人抬着一口棺木,一位老婆婆跟在棺木后哭得痛不欲生。原来棺木中躺的是她的独生女儿。孙思邈发现棺木中滴出几滴鲜血,大为吃惊,问明病情之后,立刻呼叫“开棺”。

棺木打开之后,里面分明是个面无血色的死人。可是孙思邈选中部位,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妇人慢慢苏醒,而且生出一个小孩,母子平安,众人都呼他为活神仙!这不是奇迹,而是孙思邈对妇产科极有研究的结果。

孙思邈在“少小婴方”里,提出不少小儿养育、卫生、护理的合理见解。孙思邈认为新生儿产下后,要立即使用棉花擦净口中的污血,如果小儿不曾哭出声音,便要以葱白轻打其身体,或对口吹气,或以温水灌口,使小儿哭出声音,保持呼吸通畅;断脐长短要适宜,为防止感染病菌,须以柔软干净的白布缠裹。他还针对小儿易感染的各种疾病,详列了三百二十个小儿药方,作为备用及参考。此外,孙思邈对小儿成长发育的过程也观察入微,在少小婴孺方中,孙思邈的叙述颇为中肯,具有亲和力与说服力。

此外,孙思邈在综合治疗中,还特别重视针灸。有一天,一位病人腿疼,孙思邈为他针灸治疗,但是扎了几针后,那位病人仍痛苦难熬地直喊痛。孙思邈心想:难道还有其他的新穴位不成,要不然针灸怎么会消失了止痛功能呢?孙思邈一边用大拇指慢慢地捏拿病人,一边问病人是不是这里疼,孙思邈按了许多部位,病人仍不停地摇头,孙思邈很有耐心地继续按下去,最后他按到某处,病人疼得大叫起来,这样一来就发现了新的穴位。另外,孙思邈还以身体的某些位置作为取穴标准的方法,现在,中医师仍普遍地将这种方法应用在临床上。

孙思邈主张运动养生,每人每天必须呼吸吐纳新鲜空气,然后运动使筋骨舒展开来,运动后要保养按摩等。他认为运动不在多,而是求其适当,足以预防疾病,使身体处于健康之境,这种科学的养生之道,对现代而言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孙思邈的千金方是他一生努力的结晶,给后世学医者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孙思邈在一百零一岁高龄去世后,世人尊称他为“药王”,而将他经常去采药的五台山称为“药王山”来纪念他。

孙思邈尊重病人、尊重生命、反对沽名钓誉、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行医的高尚医德,在推崇“以人为本”时代精神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