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是古代人对有学问之人的尊称。孔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曲阜)一个武官家庭。他出生时长得非常难看,鼻孔朝天,凹陷的头顶就像一座山丘。他的父亲便给他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七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他由母亲养大。孔子的母亲知书达理,经常教他识字、读书,孔子聪明好学,母亲教他的东西,他只学一两遍就记住了。
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礼仪知识特别感兴趣,总喜欢问个不停。在他三岁时,有一天乌云压得很低,闷雷轰轰作响,见此情景,孔子的母亲赶忙收衣服,只见孔子一个人拿着俎豆走出家门。过了好一会儿也不见他回来,母亲出门一看,只见孔子在门口把土堆和草摆好,在做祭祀,口中还念念有词,全神贯注,有模有样的。母亲招呼孔子说:“就要下雨了,快别玩了,赶紧回家吧。”小孔子一本正经地回答道:“我不是在玩,我是在学习如何祭天。”孔子的母亲愣住了,她仔细看着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孔子,觉得他确实很认真,心里不由暗暗思量:既然孩子对这个有兴趣,就应该加以引导。于是母亲就把孔子送到外祖父家里,孔子的外祖父是个很懂礼法的人,在他的教导下,孔子进步得很快。
孔子十分懂事,因为家境贫寒,他稍大一点就知道体贴母亲,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减轻她的负担。孔子七岁就能上山去砍柴。有一天,他砍完了一大捆柴,正在休息,忽然被远处传来的美妙琴声所吸引。孔子经常听别人弹琴,也听过外祖父弹琴,但是他觉得今天的琴声比起自己以前听到过的所有琴声都更浑厚有力、更动听,犹如行云流水般的天籁。他入神地听着,仿佛入了迷一般,情不自禁地顺着琴声找了过去。穿过幽深的树林,他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坐在树下弹琴。他怕打扰了老人,就坐在一旁悄悄地欣赏。孔子闭着眼睛听着,沉醉其中。等到他从恍若仙境般的感觉中清醒过来环顾四周的时候,老人已经不见了,孔子觉得就像做了一个美妙的梦。
第二天,他在砍柴的时候又听到了琴声,尽管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要打搅老人,但实在忍不住又去了那里。像上次一样,孔子被美妙的琴声迷醉了心,等他回过神来,老人又不见了。孔子心里很内疚,觉得自己很可能打扰了老人家,但是琴声太美了,又忍不住想来听。第三天,孔子没敢出来,而是悄悄藏到树后屏住呼吸听。这次老人弹完琴并没有走,他把孔子从树后叫了出来。孔子不安地对老人说:“这几天我在您弹琴的时候偷听,打搅了您,但您弹得实在是太好了,请您原谅我的莽撞,如果您不希望我出现,我以后就不来了。”说完红着脸低下头。
老人看到面前的这个孩子十分诚恳敦厚,就笑着问他叫什么名字,孔子答道:“我姓孔名丘,字仲尼。”
老人想考考孔子,就问了一些史书上的典故,结果孔子对答如流。老人很满意,就问他:“你很喜欢琴吗?”
孔子答道:“母亲说过,‘六艺’是立身之根本,琴为乐,是六艺之一。”
老人笑着问孔子:“那你愿意学琴吗?”
聪明的孔子马上拜倒在地,声音洪亮地说:“孔丘愿意拜您为师,认真学琴。”
就这样,孔子跟随老人学琴,他十分刻苦地练习。因为白天要砍柴,所以他晚上练琴,练到很晚才休息。工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之后他的琴技突飞猛进。人们形容他的琴声:“似行云流水,百鸟齐鸣,风听了不吹,鸟听了不飞,绕梁三日不退。”
十六岁时,孔子的母亲去世了。孔子不得不学习各种手艺来维持生计。贫穷的生活不仅没有使孔子气馁,反而激励他更加发愤努力地学习。他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别人请教。有一次,他跟着大人们到太庙里去。一进门,他就东张西望,逢人就问:“这是什么?”“那是怎么回事?”有的人见他问个没完,就嘲笑道:“孔家的儿子真不懂礼节,总是问这问那!”孔子听后,笑了笑说:“遇事不懂就问,这才符合礼节呢!我们对事,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有礼节。不懂装懂,才是没知识、没礼节的表现呢。”
孔子向名人学习,也向平民百姓学习,孜孜不倦地在求学道路上探索,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孔子的一生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孔子称自己“三十而立”,他三十岁时已经确立了一套立身处世、认识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思想,他博学多识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于是他在三十岁时办起了私学,招收学生,前后大约有3000多人。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孩子,还有鲁国以外的青年。他培养学生方法独特,成效显著,主张教者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者不耻下问。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却屡屡碰壁。他曾出任过鲁国的司寇,但终因直言不讳得罪国君而丢了官。公元前498年,不甘落魄的孔丘为能寻到一块实现自己抱负的乐土,长途跋涉周游列国。但是没人对他的满腔学问和治国主张感兴趣,他到处受逐。他寻找了14年,历经磨难,仍无结果,只得返回鲁国,这时他已六十八岁了。公元前479年初春,孔子病倒了。一天清晨,他拄着拐杖,站在门口低声唱道:“泰山要倒,梁柱要断,哲人也像草木一样,要枯,要烂啊!”他的学生见后赶快扶他上了床。从这一天起孔子不发一言,不进水米,七天后这位中国古代的最伟大哲人离开了人世。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使孔子的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给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中国人文化自觉的年代,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开启了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以礼仪为规范,以仁爱为根本,他想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道德君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希望国家政权掌握在高素质、有文化的人手中。他将教育普及于平民,培养出许多出身于下层平民的人才,被天下人尊为“圣人”,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儒学之国,孔子是儒学之圣。孔子创立儒学,以仁释礼,有教无类,对后世影响极大,根据他生前所言著成的《论语》,精辟深刻,对炎黄子孙的影响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