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16

第16章 匡衡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西汉东海(今山东枣庄)人。

匡衡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祖祖辈辈务农,家里没有一个人读过书。尽管家人终日劳作不息,匡衡一家却仍然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父母没有钱供匡衡上学读书,也没有钱买灯油或蜡烛供他夜读,但小匡衡从小就有很高的志向,他酷爱学习,对读书十分感兴趣。村里一些识字的人也很喜欢他,愿意教他识字,也愿意借书给他读。白天匡衡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同时见缝插针地抢时间读书,夜晚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回忆、背诵白天读过的文章,无论是炎热酷暑、蚊虫肆虐的夏夜,还是北风怒吼、冰封地冻的冬天,从未间断过。可是即便是这样苦学,对于勤奋好学的小匡衡来说,光靠白天念,晚上背的办法来获取知识,太不够了,而家中没有钱买灯油,晚上一片漆黑,读不成书怎么办呢?

又是一个夜晚来到了,劳累了一天的父母早已进入了梦乡。镰刀状的月牙儿静静地挂在天幕上,夜是那么宁静。小匡衡正在背诵白天学的文章,开始背得十分流利,渐渐地出现了拦路虎,怎么也接不下去了,想看看原文,可是屋子里没有一丝光亮。他心急如焚,想迫使自己睡觉,等到第二天再读,但就是难以入眠。他心烦意乱,干脆披上衣服走出房门,想出去走走,突然他发现对面西厢房内有一丝微弱的亮光,他循光而去,原来两家墙上有一点破损,那微弱的亮光就是从隔壁邻居家的墙壁里射出来的。急盼光明的小匡衡赶快回房间拿来书凑到亮光处,试着一看,果然书上的字隐约可见。他高兴极了,灵机一动,一拍小脑袋,有办法了!他转身找来一个小棍儿,为了不惊动别人,他轻轻地、一点一点儿地凿刮墙壁,不一会儿那个小点变成了一个小圆孔,一束光亮直射进来,他急忙捧起书对正小圆孔,书上的字真的能看得清清楚楚。小匡衡高兴得直蹦:“这下好了,我可以读好多好多的书了。”

从此,每天晚上匡衡都利用从隔壁传来的一点点光亮很用功地拼命读书,由于日夜奋读,一段时间以后他把借的书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匡衡读完这些书,知识增多了,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他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想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但是借不到书这个难题终日困扰着匡衡。他也知道村里藏书最多的是村头那位富人,但这个富人为人高傲,老实巴交的父母亲与他素无来往,要想从他那里借出书来谈何容易!聪明的小匡衡左思右想,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决定要试一试。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小匡衡背着铺盖卷来到富人家,带着商量与乞求的语气对富人说:“大人,我愿意给您家打工,什么活儿我都能干,我不求工钱,我很想读书,只求您借书给我读,恳请大人应允。”富人与小匡衡一个村子,耳闻目睹这孩子聪明、懂事、又肯干活儿。心里想眼下家中正缺少一个小帮工,让他来,只借书,不用付工钱,划得来,于是便答应了他的要求。自此,匡衡白天勤劳做工,夜晚住在富人家里挑灯夜读,他又勤快又勤奋,深得富人的喜爱。

过了一段时间,富人要按月开工钱给他,匡衡认真地说:“大人,古人说一诺千金,我曾有言在先,我做工只是为了借您的书看,不收工钱,这钱断不能收。”

匡衡的言语和行为使富人很受感动,他慷慨地说:“孩子你就放心地读吧!我家中的藏书多着呢,都可以借给你读。”听到富人这样说,匡衡太高兴了,他如获至宝,读完了富人家中全部的藏书,获取了大量的知识。

匡衡对《诗经》很有研究。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汉元帝的时候,先后发生了日食和地震,汉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灾殃警兆,就向大臣们咨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天象只是一种大自然的阴阳变化,祸福全在于人的作为、人类社会的风气,更在于朝廷的教化倡导和影响。因而皇上应当裁减宫廷的费用,亲近忠臣正人,疏远佞臣小人,选拔贤材,开放言路接纳忠谏等等。汉元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提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匡衡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被写入《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

“凿壁偷光”是刻苦学习的典范,在那样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匡衡尚能努力学习成为一代名臣,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