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古代伟人
10570800000015

第15章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字子长,西汉武帝时期出生于夏阳(今陕西韩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世家,其先祖曾做过几代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对儿子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对他的教育格外用心。幼年的司马迁十分聪明懂事,他每次出门放牛的时候,父亲总是让他带一册竹简,并叮嘱他不要贪玩,把昨天学过的东西记牢背熟。司马迁牵着牛绳,把竹简轻轻往牛背上一搭,竹简就稳当当地挂在了牛背两侧。司马迁看到牛背上的竹简,想起父亲在农耕之睱还不能休息,为他刻这些竹简,多辛苦啊,所以他练字的时候便更加专心致志了,一有闲暇时就在地上反复写字。有时碰到伙伴们凑在一起,他就教他们识字,还讲故事给他们听,所以不管年龄比他大还是小的孩子都佩服司马迁有学问,愿意和他一起玩。

司马迁十岁时,父亲司马谈来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做“太史令”,司马迁也随父亲来到这里。司马谈不是一个庸俗的官僚,虽然做的是一个卑微的官职,但他却抱有崇高的理想,对历史论著抱有宏愿,并将这论著历史的理想和计划遗留给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儿子能成为继承祖业并发扬光大的接班人。

司马迁此时已能诵读古文,他父亲又为他请来当时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两位老师,于是小小年纪,司马迁就能够通晓历史学问了。

司马迁学习十分认真,极富钻研精神,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有一次他在研究一段历史时发现几本书记载的都不一样,便收集了许多资料去对比、考证、研究,最终确定了《尚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从京师长安出发,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浙江会稽山,探访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到湖南,考察有关舜的传说,瞻仰舜帝陵墓;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收集有关孔子的逸事及历史资料,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到汉高祖的故里,听取沛县百姓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并对楚汉相争的战事进行实地考察,挽救了大量史料;他还到过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川、贵州、云南,了解那里的风俗民情。这种游历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经历和历史知识,给司马迁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访问,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和传闻。如传说中孟尝君“好客自喜”,说他喜欢招募各种人才,包括鸡鸣狗盗之徒。司马迁到薛地时,发现当地有很多顽劣子弟,与邹、鲁等地极不相同。当地居民告诉司马迁,孟尝君到薛时,带了六万余家任侠奸来,于是他才相信孟尝君确实“好客自喜”。司马迁为了弄清“夷门”是什么,过大梁废墟时实地勘察,细心求证,终于弄明白夷门就是城的东门,正是由于司马迁这种求实精神,《史记》才成为“实录之作”。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他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国家藏书,从中整理出许多有用的历史资料。他埋头苦读,准备工作做了五、六年后,便开始动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当时正得宠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率三万军攻打匈奴右贤王。李广利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只得溃逃回来。当时骑都尉李陵也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匈奴单于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五千步兵对三万骑兵,汉军寡不敌众,又后无救兵,李陵被匈奴逮住,只好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大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一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们不敢得罪李广利,都讳言他的败绩,把责任全部推到李陵身上,纷纷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就此问题问太史令司马迁,想听听他的意见。正直的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道:“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汉武帝一声令下,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公元前98年,司马迁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汉代法律规定,犯罪的人可以交五十万元钱赎死,或受腐刑免死。腐刑是一种阉割生殖器的残酷刑罚。司马迁家境并不宽裕,他只有两种选择:死或腐刑。生死之间,他千思万虑,为了免除污辱,应该选择死去,但是不能写完《史记》,他死不瞑目。他转念想道:从前周文王被囚,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于是他决定忍受这奇耻大辱,写完《史记》。

受腐刑后,司马迁虽然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耳边便响起父亲临终前的教诲,日复一日地用血泪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经过司马迁十年的艰苦努力,《史记》终于完成了。《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全书130篇,五十多万字,它系统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包容了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文学、科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展示了许多光彩夺目的历史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推翻秦朝暴虐统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指斥了暴君、贪官污吏的罪恶,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大胆评论了当朝统治者汉武帝的功过。司马迁根据丰富的史料,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塑造出一批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所以说《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编写体例和方法都为后世史学家所尊崇和继承。它的出现,确定了中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方面的精美、抒情等等。《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司马迁的《史记》要比古希腊被称“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司马迁的光辉处不仅仅在于写出了《史记》,更在于他立志高远,坚持实录的写作精神,他的名字伴随《史记》,永留人间。

司马迁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用生命著成旷世巨作《史记》,他尊重历史、坚持实录的精神将永留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