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孩子一生的60位诺贝尔奖得主
10569100000002

第2章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是苏联著名作家,他从事文学创作50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1905年5月24日,肖洛霍夫出生在顿河军屯区(现今俄罗斯联邦罗斯托夫州)维约申斯克镇克鲁日林村。其父早亡,母亲改嫁给了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肖洛霍夫,由于亚历山大·肖洛霍夫经常变换职业,因此全家居无定所。

顿河草原上的清新空气、炎热的太阳、裹着尘土的旱风、沉重的田间劳作以及同龄人之间的纵情嬉戏……所有这一切,把年幼的肖洛霍夫塑造成为一个勤劳、粗犷、开朗、乐观的哥萨克。而顿河哥萨克人独特的风习、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军役负担再加上当时时代的动荡,又使他过早地成熟。

肖洛霍夫启蒙于教堂小学,后曾就读于卡尔金诺夫斯克、莫斯科等地的小学和中学。1918年开始的内战使他学业中辍,随家迁回克鲁日林村。

“十月革命”使极其复杂的顿河哥萨克社会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引起了急剧的分化,也使年少的肖洛霍夫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了。

1920年,15岁的肖洛霍夫开始了独立生活。之后两年,他几乎走遍了顿河流域,丰富阅历的给未来的作家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922年,国内战争结束,肖洛霍夫来到莫斯科。他求学未成,只得去做工以维持生活。艰苦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影响肖洛霍夫刻苦自学的热情。他立志从文,决心把他所了解的顿河地区的沧桑巨变写出来。经当时的《农民青年》杂志负责文学专栏的编辑瓦·库塔舍夫介绍,肖洛霍夫参加了文学青年自发组织的“青年近卫军”文学小组,未来的名作家就从这里起步了。

肖洛霍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胎记》于1924年12月在《青年列宁主义者报》上刊出,在这一年里,他加入了无产阶级作家协会。

1925年,是他丰收的一年,他先后为《青年列宁主义者报》、《农民青年》、《星火》、《探照灯》、《接班人》等刊物写了《牧童》、《希巴洛克的种》等12部短篇小说和一部中篇小说《道路》。同年底,这些作品连同《胎记》一起收进他的第一部小说集《顿河故事》。翌年,他又有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天青色的草原》问世。

肖洛霍夫之所以能在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文坛上崭露头角,除了他本身的才华之外,还与老一代作家的提携分不开。任《十月》杂志名誉编委的老作家绥拉菲摩维奇独具慧眼,首先发现了这个来自顿河的青年具有非凡的文才,便及时给予他支持和帮助。他为肖洛霍夫的小说集《顿河故事》写序,予以热情的赞扬和鼓励。他写道:“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像草原上生机勃勃的小花一样,质朴鲜明,使人读来感同身受”,“作者对所讲述的事情有着广泛深入的了解,眼力敏锐,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从许多特征中选出最典型的特征”。他还预言,肖洛霍夫“将发展成一个可贵的作家”。

但是,就在小说集出版后的几年中,评论界众说纷纭。至今,《顿河故事》中的某些篇章还存在争论。不过对这部短篇小说集更多的是肯定,这也是事实。

1926年,肖洛霍夫迁到维约申斯克定居,专门从事创作。同年底,他着手写作《静静的顿河》。1927年底,这部长篇巨著的第一部手稿寄到《十月》杂志。编辑部认为这是一部描写战前哥萨克日常生活的小说,缺乏尖锐的政治性,不能发表。手稿转到绥拉菲摩维奇手里,这位老作家阅后,建议杂志社全文发表。1928年初,《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十月》上刊出。绥拉菲摩维奇在《真理报》上撰文热情推荐,他写道:“一个年轻的黄喙小鹰展翅高飞了……最有眼力的人也难以预测,他会怎样充满信心地突然成长起来。”

1930年,《静静的顿河》第三部的出版再次受阻,作者求助于高尔基,最后由斯大林亲自出面干预,作品才得以问世。

《静静的顿河》到1940年方出齐四部,全书写作历时十四年。肖洛霍夫自己曾经说过,《静静的顿河》的构思“透过对于哥萨克时候的描写,表现由于战争和革命的结果,在风尚、时候以及人的心理状态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动”。这部长篇小说。结构庞大复杂,但由于作者的精心安排,小说既头绪繁纷而又线索分明,故事的演变曲折而自然,是一个相当完整的统一体。

小说出版以后,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褒贬不一的评论不断涌现。推崇的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的称道;贬斥的文章也很尖刻,有人甚至怀疑肖洛霍夫剽窃他人之作。围绕《静静的顿河》,苏联文坛上曾掀起三次大的争论。但是官方的认可和权威的支持使肖洛霍夫名声大振。1941年,肖洛霍夫因此获得斯大林奖金。

1930年苏联农村开展了消灭富农,全盘集体化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肖洛霍夫参加了这一运动,并于1932年发表了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这部作品受到评论界大多数人的赞许。该书的第二部直到28年以后(1960年)才告完成。小说的第一、第二部虽然反映的都是充满激烈阶级斗争的集体化运动,但是基调却各有不同。第二部讲述的也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事情,却是针对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形势而发的。作家在叙述往事的同时,揉进了当时的感情和思想。这部小说于1960年获得列宁奖金。

1930年底,经老作家绥拉菲摩维奇介绍,肖洛霍夫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1939年,年仅34岁的肖洛霍夫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1943年,肖洛霍夫着手写作以卫国战争中斯大林格勒战役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按作者的构思,这部长篇将是三部曲。1943年,《真理报》发表了小说的部分章节,1969年,作者又把这些章节修改出版,而整部小说至今没有完成。从已经发表的部分来看,无论是思想内容、艺术构思,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和他的盛名极不相符。

1956年12月31日和1957年1月1日,《真理报》连载了肖洛霍夫的名篇《人的命运》(前译《一个人的遭遇》)。这部小说一反苏联战争题材千篇一律地歌颂战斗英雄的作法,开了另一种风气之先,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960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发表后,肖洛霍夫再无重要作品问世。此后,他主要是忙于出国访问、在家乡接待来访、参加重要的社会活动、为其著作再版和译文写作序文等。

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肖洛霍夫是一至九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共二十大至二十六大的中央委员,他还曾多次获奖。

1984年2月12日,肖洛霍夫在罗斯托夫州维约申斯克镇逝世,终年79岁。一颗伟大的巨星陨落了,但他的不断学习和为事业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青年人,我们要向伟大的作家肖洛霍夫学习,学他那勤劳、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他那像青松一样大雪也压不弯的挺拔和顽强的奋斗精神,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